中学转型面临七道天堑,我们绘制了一幅

“带着分数的枷锁跳舞”,是当下学校尤其是中学教育的现实写照。而今,在新高考、新课程和新教材共同推进下,枷锁正一步步解开,中学教育释放出新的想象空间。

新校长杂志年第8期《新高考》专题,便是直面新高考后新时代中学转型面临的种种挑战,集萃了新高考三批试点以来各地的学校探索案例。在深度研究后,我们梳理了核心的七个做法,绘制了一幅行动地图。

当然,从新高考出发的中学转型并非易事,对于仍在旧的道路上奔跑的更广泛的普通高中来说,这七个做法如同七道天堑。而那些十年如一日探索结构变革和内涵变革的学校案例则告诉我们,天堑终有变通途的那一天。

课程满足学生选择

进行课程改革,通过多样化、特色化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选择,是应对新高考的重中之重。

在很多学校,课程还有较大的建设空间,比如在“量”上,课程的丰富性够不够;在“质”上,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建设够不够;在“结构”上,各要素、各学科出现割裂、碎片化和零散现象,未能形成体系。

《新校长》研究发现,那些站着改革前沿的学校,会从办学和育人目标的高度明确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不断拓宽课程开发路径和课程资源,形成一套适合校情的课程建设与实施方案,使课程价值的应试指向转变到促进学生身体、精神和学业成长的路径上来。

比如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坚持“尊重差异,发展个性;学有所长,多元成才”的课程理念,构建了“学术课程”“兴趣课程”“公民课程”三位一体的“三原色”课程结构。该课程结构涵盖八种课程形态:学科基础课程、学术拓展课程、艺体专习课程、科技活动课程、“自组织”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生涯规划课程和国际理解课程。

为了保障课程落地,学校建构了专门的课程开发组织框架,即由学校学术委员会成立课程开发办公室,组成各项目的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根据八种课程形态设八个专项工作责任小组,确定责任人(如下表)。

课程开发组织框架

基于这样的组织框架,学校形成了自己的课程开发策略:首先结合新高考改革的选考方案,做好必修课程校本化开发实施的分类分层;其次主要依靠本校师资,开设学术拓展课程;最后发掘现有教师专业特长,利用区域内教师的专业资源,开发开设艺体专习课程。

“考改”必然倒逼“课改”,新高考后,中学要走出课程建设的困境,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遵循课程建设的内在规律,基于学校实际情况系统推进,构建开放的课程资源网络。

分层分类教学得到保障

没有教学的变革,课程变革将成为一句空话。实行选课走班下的分层分类个性化培养,成为适应新高考的必然趋势。而这背后,从走班制到分层制,到底选择怎样的教育组织形式,其实与学校的教师队伍、教室、技术、组织管理等客观条件息息相关。

比如,上海中学在推进选课走班和分层分类教学过程中,坚持“四个追求”,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成长路径。

●追求趣能指向:引导学生在课程选择中激发兴趣、培育志向、开发潜能,促进学生朝着自己喜欢且有潜能的方向去拓展、延伸。

●追求学术导向:促进高中阶段学生发展与学生未来进一步深造所需关键能力的有效衔接,在增强课程“学术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1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