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无论你是做产品还是做营销,具备用户思维很重要,其对产品设计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如何深入理解用户,也是一道难题。本篇文章中,作者将从用户观、触达用户、理解用户和变成用户的四个方面,帮助你对用户思维有深刻了解,快来看看吧!
需求力第二讲,接上一讲,当我们在定义清楚一个需求后,如何理解用户和需求,并据此指导产品设计就显得格外重要。
我始终认为产品和用户处于内外两个世界,这种隔阂和距离造成了很多产品的问题,或许不能满足用户需求或许不能满足用户的变化。需求来源于用户,持续深入理解用户和需求,产品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用户思维建立方式
本文从用户观、触达用户、理解用户和变成用户四个方面,讲述如帮助你建立用户思维并提升用户感知力和需求理解力。
一、树立正确的用户观
培养用户思维,产品经理首要应该树立正确的用户观至关重要,养成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1.首先,摒弃自我为中心,建立正确的思考路径,避免因经验论翻车
产品经理应该明白一个事实——自己不一定就是产品的目标用户,所以把自身作为理想用户的思维方式往往是不正确的。应该把产品的思考路径从「我-需求-产品功能-用户」,变为「用户-需求-产品功能-用户」,弱化自己在产品需求中的介入。
即便你是目标用户之一,也只能代表部分用户,并不一定能完全说明问题,把自己的经历以偏概全作为观点来输出往往会犯错误,尤其是产品管理者,需求和解决方案都要回归到用户身上去思考。
比如做互联网的用户都集中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早些年往往对下沉市场不甚了解,从自身出发往往对今日头条、拼多多之类的产品不屑一顾,他不是从用户需求、产品逻辑和商业模式上进行考量,更多是从个人是否使用以及主观偏好来判断,后来回首才发现错的离谱,错过了高增长的公司更是肠子都悔青了。
再有,平时有些产品需求评审会往往争论很久,通常不是因为你的需求判断太中心化就是你的leader需求判断太自我化,谁都想试图说服对方。如果思考路径一致了,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2.其次,除了定义清楚目标用户角色的核心诉求,还要理解和重视不同角色的需求差异
不同类型的产品面向的用户是不一样的,有些平台还会有多种用户角色,此时需求理解多重用户的含义。
比如一些办公类B端产品,用户角色有普通员工、管理者、合作伙伴、还是生态参与者,再比如教育类产品,核心用户包括家长、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教育机构等,角色不同所面临的核心需求也都不同。
核心角色需求表述
理解多种用户的特征和需求,不仅有利于跨团队协作并制定解决问题的综合方案,还有利于调整业务和商业模式。
比如内容社区往往内容生产者和内容消费者之分,而内容生产者又往往分为几个不同的级别。如果只注重普通用户的阅读体验,那肯定做不好内容的生产及不同维度内容的合理构建。
很多产品经理天然地对C端用户有更多了解,但对于B端甚至是G端用户缺乏基本的认知,而后者往往对B端平台是更为重要的。
比如打车平台,你在给予C端用户优惠的同时甚至更早,得抓住或留住司机用户,给他们提供便利并使其收益最大化,这样的平台才更为健康。所以一定要结合多种核心角色用户来做需求,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3.此外,用户是分层的,尊重不同圈层用户之间需求的差异
用户分层包括城市分层、地域分层、年龄分层、专业等级分层以及行业区隔等。所以产品经理最好能够做圈层用户做好拆解,把抽象的用户变成了一个个具体的人,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不同圈层用户和不同的需求。
不同圈层用户的需求表述尊重差异,产品经理该做小白的时候做小白,该做专家的时候做专家,按照分层用户去体验产品和满足需求。
4.尊重用户的使用习惯,心存敬畏,不能欺骗用户
产品经理作为产品功能的策划者,要明白用户的解码过程不一定能和你的编码过程严丝合缝对上。你对产品的使用流程肯定要比用户清晰的多,用户不是你,也不具备产品思维,不一定会按照你设定的路径去做。所以尊重用户的使用习惯很重要。
对用户心存敬畏,不要使用夸张的手段吸引用户,比如恶意使用强制弹窗打扰用户。更不能用虚假欺骗用户,比如存在隐含条款的低价导流等。最近遇到的一个令人不齿的case是B站的大会员活动,对外宣传低价购买但实际用户购买会签署一个半年连续包月且不能中途取消的合同,为了挣钱吃相很难看。
总之,尊重用户,把用户放在心里大于自己的位置,逐步摒弃自我为中心,才能服务好用户。
二、接近用户、触达用户,建立用户感知力
产品经理自己臆想的用户状态或者本身曾经是用户,往往都不足以为需求提供根基。当你真实、批量接触用户后,你才能真正感知到用户的存在,了解需求发生的背景,用户行为、偏好、情绪和动机等等,这些都会矫正你的业务判断和产品设计。
当你一通接触用户后,你就会发现自己有多幼稚,甚至完全不是之前想的那么回事,凡事纸上得来终觉浅。
比如做职教类产品你访谈会发现用户对于价格的敏感度并没有那么高,备考周期比想象的要更短,用户分层的标准不能简单以应届和在职去划分,而应该更多从首考还是非首考去界定人群,因为是否首考决定了用户的不同备考模式。
接近用户最好的做法就是尝试通过各种途径和用户建立联系。除了正式的用户调研,还可以做些日常的工作。比如:
基于业务建立一些用户群,可以先从公司内部召集。建立业务的反馈渠道,如论坛留言或者意见反馈入口等;从AppStore、公司客服或其他管道收集用户反馈;从公司部门或个人人脉范围进行非正式用户调研;委托市场部门招募正式用户,进行访谈或走进实地考察;
腾讯之前提倡过10//0原则,即每个月要访谈10个用户,要在网上回复个用户留言,每个月要收集0条体验优化反馈。这点一直被行业津津乐道,就是为了凸显触达真实用户的重要性。
即便在当前如此浮躁的环境下,坚持通过触达用户来辅助产品设计依然意义重大。
三、理解用户,构建同理心,培养需求理解力
作为产品经理,要通过同理心对用户世界有一定的了解,可以避免困于自己的情绪、执念或动机,缺乏换位机制而出现以己度人的情况。
同理心(empathy),就是要换位思考,去理解用户言语、行为,并注重感知用户情绪、情感和思维方式,理解用户背后的动机和角色化身份,增强用户感知力,培养需求敏感度。
1.首先是要理解用户的言语、行为模式等
有时候用户是口不对心的,或者为了面子或者是访谈的场景所迫。比如之前有产品调研用户对色彩的偏好,期间很多用户都说对绚丽的色彩更有偏爱,但实际最后选择带走的却是黑色的产品。
再比如从职教类公考老师的访谈侧面了解用户报班情况,老师往往会说他一年到头都特别忙,培训机构的课程也是一直都很紧张,实际情况并不尽然,绝大部分国考用户在九十月份临近考试才报名的,那个阶段才是培训高峰期,而省考也只是来年春季会有个高峰。
产品经理应该洞察用户的内心活动,避免用户建立防御,不被言辞所迷惑。
2.其次,应该感知并注重用户的情绪、情感
人是一种情绪动物,存在生物性情绪的本能。用户不会先对一个产品或服务的体验进行分层拆解,说出多种理由来评价或者选择是否购买,很多时候一些体验消费都是基于情绪是瞬间情感消费。
所以我们要了解用户用户在日常生活的情绪——愉悦、不爽、愤怒和恐惧,还要了解用户对于产品的情绪和情感,唯其如此才能让用户体验变得愉悦。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