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民间教育国际交流优势助力高水平教育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报告还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充分发挥民间教育国际交流优势,做好新时代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工作,坚定不移地推动更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加强外引内联,密织民间教育交流合作网络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之变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地缘政治冲突死灰复燃,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新冠肺炎疫情严重阻碍了全球人员流动,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对全球教育界造成巨大冲击。新时代民间教育国际交流面临的形势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面对后疫情时代的风险与挑战,必须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鉴、互容、互通,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简称“交流协会”)作为专门从事民间对外教育交流的全国性组织,自年成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官民并举、政社桥梁、开拓渠道、搭建平台”的要求,以非盈利、非政治的民间形式,充分发挥社会团体优势,积极配合国家外交大局,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激发活力为目标,积极扩大合作伙伴规模,不断深化合作伙伴关系,展开整体、系统、联动的布局,努力形成民间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全国一盘棋的态势,逐步构建上下联动、内外互通的国际国内网络平台。

一是互学互鉴,以诚相待,面向全球巩固拓展“国际朋友圈”。主动加强与各国驻华使领馆沟通,深化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个合作伙伴的合作,充分发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职教院校与技术大学联盟、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等机构中的咨商作用和伙伴关系优势,积极履职,参与制定国际教育政策、规则和标准,提高我国在非官方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是明确角色定位,围绕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战略,面向国内积极构建“联动机制”。交流协会以会员单位为基本面,以省市交流协会(中心)和16个分支机构为关键支撑,充分发挥秘书处中枢功能,主动出击,整合资源,构建上下联动的民间教育外事工作网络。落实《关于建立全国地方协会(中心)定期联络与有效合作机制的倡议》,推进与各地方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心)的资源共享和务实合作。加强与教育部直属单位及地方的战略合作,在前期与陕西省、四川省等地教育行政部门达成合作的基础上,先后与国家开放大学、海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教育厅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精准对接需求,探索机制化的合作交流模式,形成协会事业发展合力。同时,坚持服务为本,高质量推进会员管理和服务。持续打造院校国际发展能力提升项目品牌,面向会员单位提供优质课程,助力提升会员单位的国际交往能力。年7月,首次实施院校国际发展能力提升项目线上培训,来自全国所高校的余名外事干部及相关人员参加;8月,又成功举办首期线下培训,来自52所院校的近百名学员报名参加。

紧密围绕教育中心工作,高质量开展对外教育交流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优化教育开放全球布局。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教育对外开放在国家开放大局中的地位作用,指明了新时代深化教育国际交流的目标方向。

坚持外事工作为内事工作服务,是交流协会开展教育国际交流始终遵循的基本原则。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教育部的中心工作和加快教育对外开放有关文件精神,充分利用、研发各种平台和渠道,推动世界先进教育理念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深度结合,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以国际化为依托不断提升会员单位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以标准建设为抓手规范和引领民间涉外教育行业发展。近年来,成功实施海外教师培训、人才联合培养、外事干部和教育领导者能力建设等项目,搭建校际交流平台,提供国际化决策咨询,帮助院校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学习借鉴优质办学理念,提升队伍外事能力。交流协会是教育系统内唯一获得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具有开展教育服务认证资质的机构,通过不断完善跨境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团体标准研发,推动第三方教育质量认证,以评促建,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思路和管理服务水平,推动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提质增效。

二是充分利用、开拓各种平台和渠道,推动世界先进教育理念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深度结合。近年来,搭建与美、俄、德、法、英、日、中东欧、东盟等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双多边教育对话平台和交流机制,承接教育部培训团组外派和重要代表团接待工作,促进中外教育优势互补。发挥民间智库功能,发布各类国际化发展和研究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推动中国教育走出去,整体提升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参与鲁班工坊建设联盟建设,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职教合作,推进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重点国别鲁班工坊尽快落地;制定《鲁班工坊运营项目认定标准(试行)》,为鲁班工坊高质量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标准引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首批运营项目认定工作,加快鲁班工坊布局,推动国家品牌建设。

三是坚持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丰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民生之基,涉及千家万户与个人成长成才,关乎社会公平和未来发展。民间教育交流坚持立足人民、造福社会。交流协会积极加强与国内外各方沟通,创新合作模式,拓宽教育渠道,通过开展外籍教师引智、语言教学能力提升、师生文化交流、引导高质量出国留学等方式,丰富群众教育选择;参与中国特色海外国际学校建设,满足海外中资机构和华侨华人基础教育需求;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开展牵手行动和志愿者活动,支持中西部、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教育改革发展,让更多师生有机会、有平台、有能力深入地了解世界,使教育开放成果飞入更多百姓家。举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宣介展”,宣传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成果,填补中外合作办学领域宣介平台空白,累计参与招生直播活动的人数近80万。此外,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国际招生线上展”,向海外学生和院校代表全面介绍中国高校高质量、国际化的专业和课程,宣传招生政策和奖学金项目,进一步拓展海外学生对华了解渠道。

四是紧跟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稳步提升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在积极开展对外交流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内外平台分享中国理念、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近年来,交流协会探索建立以我为主的多边非官方教育组织对话合作交流机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是世界职教院校与技术大学联盟副主席单位,不断提高我国在非官方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连年组派中国高校赴海外举办留学中国教育展,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展会,宣介中国教育发展成就和经验。成功举办22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和、联合国国际教育日——中国活动,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国际交流大平台,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分享中国方案,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重要平台和窗口。

五是积极配合国家外交大局,扎实推进中外人文交流。人文交流和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一起,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稳定发展的三大支柱,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领域。近年来,交流协会充分发挥民间教育交流形式灵活、易于接受、符合国际惯例的优势,积极参与筹备和组织人文交流机制会议和配套活动,以高端领袖人才、师生交流和学术研讨为重点,不断充实人文交流内涵,夯实中外友好的社会和民意基础,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政府外交的有益补充和人文交流的活跃力量。

展望与思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作为教育大国,有责任也有能力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交流协会将一如既往发挥民间社会组织的优势,在教育国际交流领域与世界各国互学互鉴、共商共享,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球教育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拓展全球布局,大力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

继续积极落实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上合组织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等重要外交场合及领导人双边会晤中提出的关于职业教育的承诺,在教育部支持下,充分发挥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金砖国家职业教育联盟、中非职业教育联合会、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合会的作用。继续组织实施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和中国-东盟双百职校强强合作旗舰计划。支持指导中国-中东欧国家职业院校产教联盟,筹建对拉丁美洲、南太平洋和阿拉伯国家职教合作平台。推动全球职业教育合作,打造有关国家和地区间职业教育信息互通、经验共享、标准互认和项目合作的多边平台。

二是做实“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继续建设好中国-中东欧、中国-东盟、中国-非洲等区域和次区域院校交流平台,探索与俄、乌、德、法、英、日建立聚焦关键核心领域的专业交流平台,主动对接服务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教育对外高地,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交流合作层次,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是继续打造中外高等教育合作平台,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贡献。

积极支持中外合作办学走深走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大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力度,扩大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加强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科研国际合作,促进高校科技国际协同创新,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组织更多的中外合作办学宣介展等活动,鼓励全球范围的学生流动,鼓励更多优秀青年出国留学交流,同时欢迎世界各国优秀青年人才来华学习。

加强高水平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搭建更多更实的全球科技开放合作平台,释放高校基础研究的潜力,汇聚全球资源和天下英才合力“解题”。做大做强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组织实施中东欧国家驻华外交官中国行,开展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能力建设项目及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教育项目,重点建设并完善联合会工作机制,资助和支持中国高校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与有关国家高校开展务实科研合作、课程研发、学术交流和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

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造三个深度服务教育发展中心,满足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首先,打造“师生交流中心”。更加注重传统青少年交流项目的内涵建设与实效,重点打造“知行中国”“职教夏令营”等品牌,增进中外友谊和民心相通;提升外籍教师引智项目规模与质量,帮助更多院校引进优质外籍教师和足球教练;加快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研发及试用,培养青少年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其次,打造“质量保障中心”。积极探索构建跨境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推进来华留学、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认证,创新实施高等学校来华留学教育监测评价服务项目;开展涉外教育相关标准的研制工作,以标准化建设推动行业规范发展;打造高水平学术研究基地,为民间教育国际交流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方向引领。

再次,打造“能力提升中心”。积极开展学校国际发展能力提升系列项目,助力提升院校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尽早重启“工匠之师”创新团队境外培训等海外研修团组,建好全国职业院校校长培训基地,加强教师队伍专业能力建设;继续实施“牵手行动——英语教师能力提升”等语言教学能力建设项目,帮扶中西部贫困、边远和民族地区外语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组织实施中德双元制精英师资提升项目、中澳国际化双语双师建设项目等。(作者王永利系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

来源:《神州学人》(年第1期)

作者:王永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1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