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娃苦啊高考超级内卷,让人想起河南曾

北京治手足癣的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833646.html

01壹

众所周知,河南省历年来都是全国第一高考大省。年全国考生一共万,我们河南省就占了.6万,占比将近10%。年的高考即将拉开序幕,全国考生增加到万,而河南考生也增加到创纪录的万,占比超过10%。

可能有人会说,河南考生多是因为复读的学生太多了,致使雪球越滚越大。比如年,河南省复读生的人数再创新高,占比达到41%。复读生多得离谱,难道河南考生就那么喜欢复读吗?

上过高中的谁不知道高中三年是啥滋味?谁愿意再受一年罪?这只能说明河南高考内卷的太厉害了。

高考录取主要看省内排名,考生必须在省内的搏杀中脱颖而出,占据好的位次。河南考生因为人数最多,所以内卷的也最激烈。很多考生高考分数出来之后,觉得自己考得不错,但由于在一分一段表上名次并不靠前,结果与自己的目标院校失之交臂,自己心有不甘,就选择了复读。

另一方面,河南省的高考难,并不仅仅难在高考试卷上,主要是因为河南省拥有的重点高校资源太少了,学生们之间的竞争太过于激烈导致。全国各大院校在招生时,都会对本省考生有一定程度的照顾,像录取分数线、招生名额等。那么,省内的学生录取概率就会大一些,如果就读于省外,就会没有这么多的政策优惠。

河南作为一个高考大省,省内的名校太少了,只有郑州大学这一所中游的大学,连一所大学都没有,这就让苦逼的河南学子吃尽了苦头。但展望历史,河南曾经数次与顶尖的教育资源失之交臂,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

02贰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数千年来,这里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然孕育了一大批的历史文化名人,像老子、杜甫、白居易、韩愈等等都是河南人。但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地区成为新的文化中心,相应的,河南逐渐没落了。

进入近代以后,中国尝尽了落后的苦果,无数仁人志士都在苦苦寻觅着救国图强的真理,振兴教育就成了必由之路。年,以著名教育家林伯襄先生为代表的先贤们,在欧风美雨和辛亥革命的曙光中创建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为当时中国的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之一,另外两所高校是现今的清华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

之后历经中州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省立河南大学等阶段,年改为国立河南大学。这时的国立河南大学已经成为拥有文、理、工、农、医、法等6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其综合实力和影响力曾位于全国前列。强大的师资体系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和人文大师,包括空间物理学家赵九章、历史学家邓拓等。

就在国立河南大学走向巅峰的同时,它的某些院系已经开始外调。年,土木工程系并入了天津北洋学院(天津大学前身)。年,河南大学畜牧系与西北农专、西北联大农学院组建国立西北农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此时的河南大学依旧实力强劲,但在后续的继续拆分后则明显实力下降。

新中国成立以后,因为当时的各种因素,曾经属于河南大学的中原大学,前往了武汉,主要院系成为今天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美术学院以及广州美术学院前身的一部分。

年,全国大范围、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开始了。而河南大学在这一次的调整中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可以说彻底伤筋动骨。

农学院独立成为河南农业学院(河南农业大学前身);行政学院独立发展为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前身);水利系调入了武汉水利学院(武汉大学前身);财经系调入了中南财经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前身);植物病虫害并入了华中农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前身);畜牧兽医并入了江西农学院(江西农业大学前身);土木系和数学系数学专业并入了湖南大学。

至此,彼时的国立河南大学从拥有文理工农医法等六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转变为只拥有文法两个学院,只留下中文、历史、地理、外语4系和教育教研室。甚至因此失去河大的名字,与平原师范学院合并为河南师范大学,后还一度改名为开封师范学院。虽然后来的开封师范学院接收了艺术系和体育系,但对于学校建设的作用微乎其微。

随后,一直到4年,河大才终于恢复河南大学校名。

年工程启动之后,河南大学遗憾落选,这也让河大错过了一段黄金发展时期。不过这几年河大的发展还是不错的,入选了我国双一流学校。在年最新的学科评估中,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和地理学,被评为B+。

0叁

相对于河南大学这所本土院校被数次拆分的悲惨命运,中国科技大学没有花落河南着实让人感到无比遗憾。

年,众所周知的运动开始了。这场运动首先从北京的高校点燃,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首都高校全部停课,高校的日常工作陷于瘫痪。

另一方面,中国北方的安全形势也骤然紧张起来。年,中国和苏联在东北边境的珍宝岛发生严重冲突,随后在新疆铁列克提又发生了流血事件,中国面临着被对手“外科手术式核打击”的威胁。4月,中央提出了要准备打仗的号召。8月以后,大批的中央机关人员开始撤离北京。

10月17日,林彪发布“关于战备,防止敌人突然袭击的紧急指示”,随后更大规模的单位包括高校开始紧急搬迁撤离。

中国科技大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迁离北京的。在寻找新校址的过程中,中科大有四个选择,分别是河南、湖北、江西和安徽。可能是考虑到河南离北京最近,中科大对河南表示最浓厚的兴趣,马上派出工作人员深入河南南阳周边和邓县实地对接工作。

但是,在对接工作的过程中,中科大的同志明显感受到,地方上“对中科大来河南不大积极”。按理说,能把中科大这样的顶级学府迎入河南,这是一件为中原儿女造福万代的好事,为什么地方上不积极配合呢?

首先不是因为土地,那时候的土地不值钱。地方上的同志说:“土地有的是,三千亩五千亩没问题,但我们南阳没有接收一所大学的能力。”所谓“南阳没有接收一所大学的能力”,主要指的是“吃饭问题”。

都说“再穷不能穷教育”,但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养一所大学,就要长期供养几千上万人吃饭,对于当时农业不发达的河南南阳而言,确实是个沉重的负担。因此,地方上的同志怕大学师生挤占河南的副食口粮,这也在情理之中。

一句话,就是河南太穷了,南阳太穷了,为了保住命,其他的都可以割舍。生存和教育,就是皮和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最终,在安徽省革委会主任李德生的主动争取下,这所名校辗转南迁到了合肥。安徽合肥为了争取中科大,地理上不集中供暖的合肥破例给中科大装了暖气,这可是合肥首家供暖单位。正是因为安徽的暖暖诚意,中科大搬到安徽合肥之后,再也没有回迁。于是,安徽多了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后来,这所大学成为、、双一流,成为全国10强高校,至今蜚声海内外。

而当年送走中科大的河南省现在后悔得直拍大腿,早已经成为“教育洼地”的河南省,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莘莘学子在拼命了。

与中科大的搬迁历史和过程十分类似,中国矿业大学更加悲催,被河南以粮食紧张和其他原因拒绝了两次。后来,中国矿业大学搬到了江苏徐州。

年,准备外迁的中国地质大学寻找落脚之地,最初决定迁往河南平顶山。但平顶山却迟迟不予落实土地等问题,中国地质大学等不及,只得联系其他省份,后来落户湖北。

为何这样的事情一再发生?当时的省委负责同志纪登奎后来也讲,检点平生,他有三大遗憾,其中之一就是自己早年投身革命,没有上过大学,不知道大学生活什么滋味。确实,在那个时代,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历史原因,最终造成了河南省重点高校资源非常奇缺,我们不得不去面对这样的现实。

04结束语

对于河南这样的高考大省,考生必须付出成倍的努力,流更多的汗,吃更多的苦,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希望孩子们认清现实,越是看到地区的差距,越是要卯足劲力争上游。

俗话说: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我们必须从历史遗憾中走出来,立足于现在,把现在和未来的事情办好就可以了。可喜的是,随着河南省近年来经济上的快速发展,以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领军的高校正在腾飞……

最后,祝福河南所有的学子们能金榜题名,加油!

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来源于凭阑听史,敬请大家点赞、收藏、分享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