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年7月,教育部发布新中国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以来,国家层面已经发布了数道“减负令”,地方出台的减负文件更多达上百个,我国教育减负已经经历了漫漫60年。年底一系列针对校外学科辅导的规范政策是我国继校内减负之后,对市场机构建立引导机制的体现。
从另一方面而言,随着“全人教育”的理念受到新一代父母的认知影响,高考改革为素质教育带来出口,教育的消费升级之路也在越走越宽,政策、需求都在大力的带动素质教育的未来发展。
课外学科培训触碰“减负”红线
首先笔者想要明确的是减负不是近20年的新概念也不是中国特色,在谈义务教育阶段课辅行业之前,亿欧智库认为其定义如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指的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而进行的学校教育以外的教育活动。
通过以下梳理可以看出,教学减负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事实上,自从年7月,教育部发出新中国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以来,国家层面已经发布了数道“减负令”,地方出台的减负文件更多达上百个,我国教育减负已经经历了漫漫60年。
从实施结果上看,我国教育减负并不十分乐观,教育的有效周期较短,也是相关政策频出的原因。从社会实际情况也能看出课业负担重,大规模“课外补习”状况显著。根据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显示,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校外教育总体参与率为48.3%,生均支出约为元。全国范围内小学生学科补习参与率为33.4%,初中生为60.8%,高中生为48.2%。
但事实上,“课外补习”并不是中国特色。韩国、日本等地的课外补习情况也相当突出,按照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潘奇的观点,集中在“以选拔性考试为主及儒家文化影响深远的地区”。
根据马克·贝磊所撰写的文章显示,日本年小学一年级有15.9%的学生参加校外培训,初中三年级65.2%的学生参加校外培训;而韩国年80.9%的小学生参加校外培训,70.6%的初中生参加校外培训,57.6%的高中生参加校外培训。
学科辅导存在散、乱、困、焦等现状
正是由于大部分学生最终都要主动或被动的进入课外补习的生态,所以课辅机构是否合规将成为监管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