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实践看潍坊奎文区让文明实践蒲公英

生动活泼的理论宣讲、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一颗颗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蒲公英”把党的创新理论、文明的“种子”、优秀文化成果播撒在奎文大地,在群众中生根发芽长大。在奎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全面融入基层党建、社会治理,融入新时代美德山东建设,成为“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重要载体。

01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阵地就延伸到哪里

1个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8个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67个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个小区“红色物业”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余处行业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基地),构建起了纵横交错、有机衔接的“10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把活动“送”到群众家门口,将文明“种”进百姓心田里。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奎文区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在“红色物业”覆盖的小区上,把“红色物业”服务场地转化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活动阵地,服务人员转化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力军,在居民家门口将文明实践活动与基层社会治理相融合。

南大街小区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小区内共有16栋居民楼,户,是一个典型的老旧小区。为改变小区环境脏乱差的问题,为小区老人提供休闲、娱乐、议事、康养场所,小区在征求居民意见的基础上,把闲置的车棚改造成小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针对居民需要,扎实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通过“小”整治,推进“大”文明,让居民群众不出小区就享受文明实践服务。

创新打造“行业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各类基地、园区、企业、机关、学校、律所、医院、商超等13个行业多个单位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各行业站点倾力创建接地气、有活力、可持续的文明实践工作品牌,因地制宜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不断增强职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潍坊巾帼家政广场文明实践站深耕个社区网点,在街道社区试点打造“红色家政”社区服务站,把“红色家政”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今年以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次,开展公益培训活动余场,惠及居民群众3.5万人次。

02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愈好、日子越来越幸福,这都是党的领导好,我们要感党恩、听党话、永远跟党走”,在苇湾社区百姓说理茶社,德馨党支部书记、老党员谭名远正在带领大家学习讨论二十大报告。

领导干部讲政策、专家学者讲理论、基层百姓讲故事。奎文区持续推动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基层党组织书记、道德模范、全环境立德树人等11支宣讲队伍建设,深入机关、社区、企业、校园等地,通过领导干部带头讲、专家学者集中讲、青年骨干深入讲、百姓宣讲员流动讲四种宣讲模式,推动宣讲全覆盖。今年以来,组织开展各类宣讲余场次,参与人数3.5万余人。

以“习语润心”为统领,“百姓说理茶社”叫好叫座。依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奎文区搭建“百姓说理茶社”特色宣讲阵地50余处,采取场景化、本地化、分众化的方式,面向基层群众开展理论学习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大虞街道大虞社区“百姓说理茶社”创新“理论热点面对面”宣讲法,与基层群众面对面坐一起,传播新思想、新政策,起到了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效果。今年以来,社区开展百姓宣讲60余场,宣传教育群众余人次。

03满城都是“红马甲”携手共育文明花

志愿服务齐参与,满城尽是“红马甲”。在奎文,广大志愿者全方位参与“五为”志愿服务,广泛开展“情暖冬日夏送清凉”“为老长者食堂”“复兴少年宫”“希望小屋”“和事佬调解”等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志愿服务蓬勃发展。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圆心,奎文区倾力打造“10分钟志愿服务圈”67处,成立区志愿服务总队,建立理论宣讲、助学、法律、义诊、金融、科普等17支专业志愿服务队,余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伍。截止目前,全区注册志愿者达到11万余人,今年累计时长超45万小时,将志愿服务真正“扎根基层”,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让志愿者既有面子、又得实惠。借助“云上”资源,奎文区在“爱奎文”APP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将涉及志愿者注册、招募以及实践活动发布、派单、接单、评比、积分兑换等功能“一网打尽”。探索建立文明实践积分、星级认定、嘉许回馈等激励办法,引导群众自觉参与文明实践活动。梨园街道樱园社区创新实施“一创四换”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用志愿服务创积分、换场地、换培训、换服务、换实惠已经成为“时尚”。北苑街道卧龙社区推出炎焱志愿服务项目,设立志愿服务积分银行,志愿者可以用服务积分兑换物业费减免、社区公共服务、生活物品等,让奉献增“值”、德者有“得”。

今年以来,全区组织开展疫情防控、爱心传递助力中考、夏日送清凉、文明城市创建、爱老助老、关爱未成年人等志愿服务活动近千场次,捐助物品折合人民币余万元,参加活动的志愿者达7万人次,“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蔚然成风。

04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新时代文化服务综合体

在位于金宝乐园的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综合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奎文区金宝实验小学师生们正在进行研学体验活动,通过参观潍坊特色手造、非遗产物,亲手绘制风筝,在体验到传统制作工艺乐趣的同时,进一步厚植对非遗传统文化的情感。

新时代文明实践,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千年文脉,奎文阁下,一大批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逐步打造为“新时代文化服务综合体,各文明实践所站基本具备了影视欣赏、文艺排练、娱乐健身、儒学讲堂等“九项文化服务功能”。活动天天有,服务常态化,从“政府端菜”到“群众点菜”,从“呆板”“生硬”到“时尚”“个性”,从“阵地服务”到“线上线下”,从“单打独斗”到“共建共享”,居民不超过10分钟就能就近享受到优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服务不断“破圈”“跨界”“出彩”。

建成“超然书房”60余处,群众就近休憩阅读;建设20处24小时自助借阅机,“抬脚即可借书还书”;年放映公益电影余场,受益群众30万余人次;管理团队、文艺团队和志愿服务团队“三支队伍”带动各类文化队伍余支2余人;“社区大巡演、小区全覆盖”,进校园、进社区、进工地、进企业、进楼宇,群众开门即见文化;年均开展戏曲进社区余场、各类美术书画展10余场,各类公益艺术培训30余场次,各类文艺巡演进小区活动0余场次,受益群众30余万人,“社区文化艺术节”“爱学艺”“文艺轻骑兵”等系列文化品牌越擦越亮。

05以服务群众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推窗见景、出门入园。“周边多了很多休闲娱乐设施、景观小品、休憩园地,生活环境越来越好,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家住胜利街文化路中央生活城的胡女士这样说。

结合文明城市创建,持续推进城市“微更新”,全面实施“增花添绿”行动,“点靓”奎文区大街小巷,城市“颜值”稳步提升。奎文区把小区、社区、片区装进公园、装进绿地,采取高标准规划、科学施工、适地适树、人文结合等举措,对胜利街、东风街繁华中轴线沿途4处“口袋公园”和9处渠化岛绿化景观进行了精心打造。对辖区绿地植被进行全面普查,增植白蜡、扶芳藤、矮牵牛等30余种12.5万株彩叶、花卉苗木。在奎文,创建文明城市赋予人们越来越多的幸福感、舒适感、获得感。

“这里的饭菜味道美、品种全,价格也实惠!”居住在李家社区的老党员王光明对百姓食堂的饭菜连连称赞。他说,党和政府对老年群众十分关心,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吃上价格实惠的饭菜,解决了老年人就餐的大难题。目前,全区共布局建设社区百姓食堂15处,每天满足余名老年人就餐需求。“百姓食堂”的建立,解决了民生“食”事,让越来越多的居民享受到了“家门口”的卫生、安全和实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