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大数据时代下,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型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财务共享成为集团企业财务改革的重要措施,财务共享的顺利实施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通过发现现有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可以更好地识别和应对潜在风险,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实现管理目标。同时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优化,可以保障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正常运行,从而助力公司的良性发展。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必须充分意识到,只有不断地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使公司的经营环境得到改善,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分析
1.业财融合度不高
在财务共享模式下,财务人员专业化程度决定了企业财务工作的质量。具体而言,企业各业务单位在建立财务共享中心之前,都有各自的财务管理组织架构。但随着财务共享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整个公司都在重新分配财务权限,提前审核经济业务,从而实现财务资源的高度集中。但在实际操作当中,由于财务人员与各业务部门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无法在短时间内收集到准确的信息,因此在审核时只对相关凭证的合规性进行审核,这种情况下,审核人员如果不能尽责,就会产生财务风险。
2.评估机制不健全
风险评估是保障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建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以后,该中心的日常会计工作就成为了公司内部控制风险评价的第一要务。财务分享服务中心职员需每日对风险进行评估,并把建议交由小组进行讨论,如有必要,还会上传全中心进行讨论。此外,共享服务中心的工作量较大,分工也较为明确,一份工作一般都是由一至两人负责,因此,在企业内部控制和内部监督方面,必须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体系。在企业的财务共享中心里,每个财务人员的权限和职责都分工明确,这样既可以保证信息传递的安全性,又可以保证各个部门形成相互制衡。但与传统财务管理部门相比,财务共享中心信息来源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在这个系统未正式实施之前,所有信息都是当面传递,可以及时发现存疑或有误的信息,但当财务共享中心正式启动以后,信息失误所带来的风险危机就会不断地增加。
3.绩效考核不合理
通常而言,财务共享模式下的核算业务并不繁多,并且有着标准化的处理流程,任何一项经济活动的处理都形成了流水线式的固定流程,无论是凭证、报表还是资金结算的处理,都进行了精细化的分工,也就意味着,这种模式下的业务处理并不是由单个员工独立完成的,而是由不同员工负责业务流程链的不同部分,例如设有专门扫描原始凭证的岗位、核对影像件与原始凭证的岗位、票据处理岗与凭证管理岗等,任何一个环节都有着具体的规则与流程,因而并不要求单个岗位的员工具备多种技术,对于知识储备的要求也不高。财务共享中心处理的会计工作基本上都比较简单,并且有着较强的重复性,而这些特性也加重了员工的工作疲惫感,使员工的工作热情不断降低,再加上部分基层财务人员并没有提高自身素养与能力的强烈意愿,长期处理固定的业务,工作比较枯燥乏味,此外,共享中心现行的绩效考核制度忽略了员工个人素养的提高,而很多员工也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不仅不利于员工个人的发展,同时也对整个部门的绩效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4.信息系统不完善
基于财务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来看,财务信息技术的创新水平不断提高,这也为构建高质量的财务共享平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对财务管理模式的分析不够全面,导致企业面临一些潜在危机。此外,公司内部有部分财务人员缺乏分析网络信息技术风险的执行能力,在制定内部控制条款时并未基于财务风险的核心属性来设计条款,这就导致了信息系统建设活动与财务共享模式的基本属性不匹配。还有一些企业,在建设过程中,对防火墙等关键技术的重视程度不足,技术风险防范设计缺乏科学性,对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工作缺乏有效的总结和梳理,这将给财务内部控制带来一些潜在的风险,从而降低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5.内部审计形式化
企业内部审计团队采用的审计方法主要为现场审计和抽样审计,审计思维较为固化,仅依赖于审计经验而开展审计工作,导致无法对具体的审计问题进行精准地识别与分析,甚至有可能导致最终的审计结论与现实情况脱节。而且,企业内部的审计团队只是短时间内驻扎在企业内部,对企业的基本工作流程较为陌生,不易察觉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内部控制薄弱点,导致内部审计工作过度形式化,同时这也是造成内部审计失效的一个关键原因。
二、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内部控制的优化策略
1.加快业财融合,优化内控环境
财务共享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业务变革,它要求全流程、全业务、全集式的变革,因此在业务和财务相结合的关键点上,企业需要培养业务和会计方面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以推动财务共享的顺利实施。在具体的工作推进和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让财务共享中心的工作人员了解中心的核心工作内容、公司的整体财务状况及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其次需要对工作人员开展相关培训,在经过了一定的培训和学习之后,才能够保证他们对公司的预算管理和日常的经济活动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通过这种方式,财务人员不仅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还能够对财务信息进行准确地判断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业态分离带来的风险。
2.健全内部风险评估机制
在企业内部财务共享服务正式实施后,仅依靠风险控制部门的传统风险评估功能,无法覆盖和识别财务共享模式下的新风险,容易令企业造成较大的损失。因此,企业必须尽快建立起专业的风险预警和控制团队,以全面识别和评估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第一,要把内部控制目标的设定作为首要任务,基于内部控制目标将风险进行分类、分级,积极构建风险数据库,使财务共享服务系统能够基于风险数据库自动检测到超过预设警戒值的风险并向管理者发出警报,以准确识别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所面临的各种风险,预防企业陷入困境与危机。第二,积极引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发挥风险评估预警系统的优势,设计自动撰写风险评估报告的工作系统以根据风险因素对风险进行综合分析,帮助相关人员进行准确的风险预测。
3.设置科学的考核机制与激励措施
发挥激励机制的引导作用也是十分关键的。基于财务共享实行集中核算后,由于人员分工变得更为明确,公司内部财务工作人员日常工作内容也随之变得单一,在这种情形之下,如果不能够构建科学的考核管理机制,没有完善的晋升路径作为支撑和引导,那么将会导致公司财务人员的发展将会受到限制。首先,要积极构建更为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实施奖惩并举的方式,激励财务人员专业能力的自我学习与提升。其次,可以制定员工轮岗制度,开展常态化的培训活动,让会计人员熟悉业务的整体流程,接触一线数据资料,引导财务人员向数据分析的方向转型。最后,财务共享是一种高度信息化的表现,这就要求财务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领域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拥有计算机专业知识,具备数据可视化的分析能力,因此企业可以同时引入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和财务类专业人才,实现信息技术与财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融合,也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和举措,鼓励当前的财务工作人员积极学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4.强化信息系统,加强数据信息安全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信息化建设覆盖企业的全业务流程,保证其信息化是使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正常运行的根本。在制定财务共享模式内部控制的实施方案时,应及时调整信息技术系统所具有的多维度影响效应,及时梳理和总结各种风险、安全隐患。信息系统的稳定是财务共享方案顺利实施的基石,可以保证财务共享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在推进工作的进程中,必须要提高人为操作的科学性,同时也要保证技术风险能够有效地被企业内部控制部门所识别。首先要加强对财务软件应用情况的分析整理,对财务人员的工作属性进行全面研究,确保财务决策科学化,保证信息系统的高质量发展。其次应该加强财务人员管理水平,发挥其对企业决策地作用,同时也要提高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的决策水平。最后还要有效地构建信息技术系统,使信息资源能够帮助财务数据实现高质量转化。
5.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在推进过程中,首先要设立内部审计部门,招聘专业的内部审计人才。其次,企业不仅要招聘财务会计、审计等专业人才,还要招聘专门的信息技术人才,这样才能挖掘出更多的信息资源,整合各种审计资源,为内部审计地有效实施提供基础。最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公司还可以聘请行业内的专家和总审计团队对公司审计员工进行专业知识的相关培训,不断丰富员工的知识储备,提升专业能力,使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创新审计思路、优化审计方法、强化对整个业务流程的全面监督和综合管控,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审计工作的效率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在这种新的财务共享模式下,传统的内部审计手段已不能满足如今企业内部审计的需要。财务共享中心具有集所有业务信息于一体的属性,其本质上也是一个数据中心。审计人员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内,将所有与业务有关的数据进行汇总,并根据数据的综合分析,输出审计报告,从而对公司的运营进行综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