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远教育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疗愈之道

客体关系流派大师温尼科特说过“没有人不带着创伤长大,因为没有父母是完美的。”幼年被养育、对待的方式影响着成年后我们面对矛盾、冲突和危机时的应对方式。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参与者,或早或晚都会遭遇生命中的至暗时刻。当遇到巨大挫折时,小孩子可以肆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而成年人却不得不学会控制和内化。

今天想分享的这本书《身体从未忘记》是一本关于创伤疗愈的书,也是在督导时仇剑蓥教授推荐的,很多从事心理治疗的老师也常有分享。

它代表当今心理创伤疗愈的一个新的方向:药物治疗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副作用,单纯地依赖药物是不可取的。与他人链接,重建社会关系是重要的支持资源。

通常来说,当人生发生天灾人祸后,普通人都会经历一个从冲击否认—愤怒悲伤—接受现实—重建生活秩序的过程。

大多人半年后都可以慢慢恢复。也有一部分的悲伤是冻结、延后的。所以梁晓声会说,“丧亲悲伤是在失去亲人很久后,思念和伤痛在看到一切和亡者相关的事物才开始浮现。”那时候才是思念、悲伤开始蔓延的阶段。而这一类当时通过记忆屏蔽,不能及时清理创伤的人,反而会迟迟走不出创伤。

在近期参加清华大学与幸福公益基金发起的心理热线工作和培训期间,樊富珉教授特意提到三个概念:创伤应激障碍(PTSD)、创伤应激反应(PTR)和创伤应激后成长(PTG:posttraumagrowth)。

PTSD不等于PTR或PTG。PTSD是最严重的那一等级,需要接受心理咨询或治疗,而我们绝大多数人是可以从危机事件中得到成长的。

她提到中科院心理所的一项研究发现:遇到创伤危机时,大约有30%左右的人有良好的自愈能力(PTG),有60%左右的人处于中等恢复能力。只有15%左右缺乏心理弹性的人才需要危机干预和救援。

因此,如果您经历巨大悲痛时,可以首先允许和接纳自己的情绪,悲伤或愤怒的出现是正常的。

前几天接受沈健老师督导时分享一段他当年参与汶川地震时发现,有一部分经历巨大创伤的人们(丧失家园和家人的幸存者),反而会积极参与救援。

身处绝境的人们能从助人的过程找到存在的价值,产生与和他人命运链接的意义感会消除孤独感,一定程度上减缓和降低自身悲伤情绪的蔓延。

同时还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