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模式的课改如何进行?把讲台交给学生是否可行?老师“退居幕后”,课堂如何运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西电附中”)就开展了这样一场充满问号的“芯动课堂”教学改革。
初冬,我们来到西电附中。这是一所有着90年历史的红色学校,从江西瑞金走来,彰显着她独特的魅力和神韵。
“德健先行,才智永恒”8个字挂在校门口,显得格外醒目。西电附中校长周接夏从30岁就走上领导岗位,经过几十年的打磨、积淀,稳健睿智,站位高远。对“芯动课堂”,周接夏介绍说,他们创造的是一种适合学生发展的“迷踪拳”,大开大合,顺其自然,实现“纵横有方圆,万变求其宗”的效果。
如今,学校的“芯动课堂”教学改革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年至今,该校接待了50多批来自省内外的多名教师,来校观摩、交流、学习,引起强烈反响;该校教师到辽宁、江苏、甘肃及省内的多校送课讲学,得到一致好评;多名老师作为省市区专家、名师,被各地邀请,做各种专题培训、讲座近次。目前学校已通过西安市普通高中特色实验学校的验收。
1.丢掉“老框框”,找到“新道道”
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周接夏深深感到,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进行课改。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让学生找到学习动力;变单向传输为双向互动,激发课堂活力;变只学知识为创新实践,提高学习效益,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何课改?一向对战略和战术感兴趣的周接夏通过研磨,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课改就像打拳一样,以变求变,不能拘泥于传统模式,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打出一套开合自如的“迷踪拳”。
从哪里寻找“突破口”呢?
决策需实情,调研要先行。周接夏组织老师开座谈会,找方法;组织老师到辽宁学习教育专家杨宝臣的“老师不讲学生讲”的“差异势能”模式。年9月,由学校教研室主任李燕牵头,挑选了4个年轻班主任带的班,借鉴全国名校课改先进理念,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目标指引,学校正式启动了“芯动课堂”教学改革。
老师们找李燕要“改革模式”。很多学校都有课改模式,规定老师什么时候讲,讲多少分钟。李燕也曾找周接夏要模式。“没有模式,不唯模式。”周接夏回答。他认为,学科不一样,学生不一样,课型不一样,讲法自然不一样。无论什么模式,只要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就行。
无疑,因课而异,因人而异,才是最好的课堂。但是,没有可以照着操作的模式,也意味着老师们难以找到落地的路径,需要自己摸索。改革,已让老师畏难,没有参照模式的改革,更是难上加难。
面对不明方法、不知结果的改革,丢掉自己已使用多年的传统教学方式探索新路,周接夏理解老师们的排斥和害怕。他“增派人手”,将年级组长王敏推出来,和李燕一起负责课改。李燕、王敏一起研讨、琢磨“芯动”课,带头上课;一节课接一节课地听课、指导、点评;有些老师的试验课讲得不好,她们鼓励为主,从不批评;课讲得好的老师被她们请去做分享,提高老师们的积极性;上完课后,大家一起交流,总结经验。
学校制定了有力的举措来保证“芯动课堂”的有效落地——创办指导性文件,使课改实践有章可循;制作教研期刊《课改在路上论坛》,分享课改经验,传递课改动态,提供教育教学最新理念;创建《“芯动课堂”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