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消防设施操作员,一年挂靠赚几万”“家庭教育指导师线上工作、时间自由、收入稳定”……职业焦虑和证书福利催热了技术技能领域的“考证经济”。与此同时,这类证书的培训、评价、颁发等环节套路频出,真假难辨,侵害群众合法权益,扰乱市场正常秩序。
1
包过?躺赚?小心落入坑中
在广州工作的刘先生最近遇到一件糟心事。眼看孩子快要上学了,他却还差七八十分才能落户。经朋友介绍,他先花元在一家代办落户的公司报了考证普通班。公司顾问建议他学习考取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一证就能补足所有落户积分”。
刘先生没有与之相关的工作经历和知识储备,犹豫着要不要报考。顾问说可以再花3万多元升级到VIP班,不懂也能“包过”。考试前夕,升级到VIP班的刘先生,收到了顾问通过特殊通讯软件发来的“答案”,被叮嘱保密,“能记住最好”。
刘先生信心满满,然而最终成绩是零分。顾问的解释是“外地有人作弊被抓,答案作废了”。经协商,公司退还了刘先生VIP班费用。他说:“折腾了一年,什么都没解决。”
无独有偶,近期,考一个碳排放管理师“躺赚”20万元的网络广告,吸引了多人报名交费,随后广告发出方却集体失联。其实,该职业并不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内,已发证书的印发机构“邮电通信人才交流中心”也未在人社部备案,消费者被引诱落入山寨证书圈套。
不久前,有关部门查处关停了两个打着“职业资格”幌子牟取利益的山寨网站。这两个网站一个冒用“中国人事考试网”名称和单位标识,网址及内容与人事考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