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杨人家”社区艺术节开幕式。资料图片
国庆节前后,扬州各地群众自发开展“我和国旗合个影”活动,用最直观的方式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一幅幅国旗同框照、一张张笑脸,定格成一座城市的“幸福表情”。
幸福是什么?幸福源自哪里?悠悠万事,唯民为大。扬州连续18年出台“1号文件”聚焦民生,每年新增财力七成以上用于改善民生,创新“五可”标准做实民生幸福工程,做大并分好“民生蛋糕”,让民生“数字曲线”演绎成群众的“微笑曲线”,扬州“幸福表情”在新时代的春风里绽放。
今天,让我们用历史的长镜头,去端详今昔,看看一座城市发展的甜蜜记忆。
幸福工程叩响幸福之门
连续18年民生“1号文件”踩着老百姓的脚印走
“一杯水”的甜蜜滋味
宝应县西安丰镇苗圃村,扬州最北的一个村落。乐华广当了40年村医,在他的办公桌玻璃台板下,压着今年7月中旬的一份《扬州日报》,在《扬州民生幸福工程向社会公示》版面上,乐华广特意用红笔标注:“第一批3件事项已经完成。”
“过去喝深井水,现在喝干净的长江水,咱再偏再远,日子跟城里人也没啥二样。”乐华广呷口茶,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一杯长江水,仿佛咂摸出甘甜的味道。
三代七口人五个患病
喝上干净水,对这位老村医来说,格外开心。乐华广说,村民们多年来一直饮用深井水和河水,井水中含有石灰、矿物质以及金属物质等,长期饮用很容易得结石病。没有净化过的河水,含有多种病菌,喝了容易得肠胃病。村里有户人家,三代七口人,五个患上了结石病和肠胃病。年5月底,宝应县、高邮市区域供水实现全覆盖,扬州最北的西安丰镇居民终于喝上了干净的长江水。
最基本民生就是最重要民生
让老百姓喝上干净水、吃上放心菜、呼吸上新鲜空气、有稳定的就业……这些基本民生,人人都需要、天天不可少。最基本的民生是最重要的民生,扬州积极顺应老百姓对健康、快乐的本质需求,连续18年以“1号文件”聚焦民生,集中力量办大事,出台了一项项惠及百姓的政策,干成了一件件实打实的实事:
为了让百姓喝上干净水,扬州先后投入近50亿元;
为了让百姓吃上放心菜,全市实施“菜篮子工程”;
为了让百姓呼吸上新鲜空气,扬州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拿出5%用于绿化工程;
为了让百姓有稳定的就业,全市加快建设“15分钟就业服务圈”,打造充分就业城市;
为了让百姓住得安心,扬州投入多亿元,对老小区、老街巷、老庄台、老宿舍等进行“八老”改造;
……
踩着老百姓脚印办实事、干大事。从解困民生、普惠民生到幸福民生,扬州正着力打造民生幸福的“升级版”。
“紧日子”换“好日子”
钱先紧着百姓花,新增财力七成以上用于改善民生
“一碗汤”的幸福距离
“鸽子汤煲好了,马上送过来,不凉也不烫,正好入口。”家住绿杨新苑小区的李霞,老母亲中风后,送往新盛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接受康养治疗。李霞在家里煲好营养汤,步行送过去,路上只用了10多分钟。从子女家里到父母住处,一碗汤端过去后还没有凉,被称为“一碗汤的距离”,是养老的理想状态。看着老母亲津津有味喝着汤,幸福写在李霞的脸上。
如何养老让人忧心
两年前,李霞刚退休,小孙子需要接送,老母亲需要照料,养老院不仅又远又贵,还一床难求,让她很烦恼。
上世纪80年代,扬州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年末,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26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4.53%;65周岁以上老年人口75.18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6.28%。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许多中年市民跟李霞一样,未老先忧。
补民生短板,为幸福“加码”
为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我市按照“公园+、医疗+、小区+”理念布局养老服务设施,让扬州的老年人在公园旁养老、在医院边养老、在小区里养老,创新整合医疗与养老资源,颐养之城建设取得阶段性实效。
政府有钱先紧着百姓花。“民生蛋糕”,既要做大,更要分好。
近年来,扬州每年把新增财力的70%用于改善民生,从百姓最难、最急、最盼的事入手,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政府投入50亿元,在苏中苏北第一家实现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让失地农民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养老保障。
每年投入13.5亿元,在主城三区实现社会保障和民政福利“同城同步同标”,为居民撑起越织越密的“保障网”。
累计投资10亿元,建成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造福多万农民。
补民生短板,为幸福“加码”。一份关于“幸福指数”的调研报告显示:扬州居民感觉自己生活幸福的占73.7%。
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创新“五可”标准做实民生工程,让群众满意
一城笑脸的“幸福心声”
文昌花园,曾是扬州市最大的拆迁安置小区,郑翔在文昌花园社区做了15年的“当家人”,参加党的十八大,她带去了“张扬州百姓笑脸”;参加党的十九大,她带去了《我们眼中的十九个变化》画册。《人民日报》头版以《聆听新时代的声音》为题,记录了万扬州人民的幸福心声:“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没有技能的她生活迷茫
今年58岁的李树香,是文昌花园的居民。上世纪八十年代,她曾经在曲江鱼塘上班,如今这里已经改造成风景如画的曲江公园;年,企业改制她成了下岗工人,后来老小区拆迁被安置到文昌花园。没有农田、没有技能,该咋办?参加政府组织的免费创业培训、技能培训后,她豁然开朗。从年开始,她带领一帮老姐妹,打造“家门口饭碗”,如今参与者超过人,大家既能照顾家庭,每月还有两三千元工资,“家门口饭碗”越端越稳。
老百姓笑脸是最好成绩单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一切社会保障之基。扩大就业、稳定就业、鼓励创业,多年来,一直摆在民生“1号文件”的头版头条。
每年“1号文件”制定前,市委、市政府都会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平台,通过社区主任座谈会、热线、《市民论谈》电视专题节目等形式,广泛征集人民群众的“民生订单”。作为社区主任,每年年初,郑翔都在社区广泛征求意见,每年岁末,都参与“1号文件”的实施效果评估。
“1号文件”出台后,如何让民生工程的效果达标?扬州以“可定义、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可追究”的“五可”工作法加以推进。要干什么、干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需要什么资源、达到什么效果、何时完成、谁来完成、出了问题谁来负责……每一条都要清清楚楚。扬州的这一做法获《求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