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被培训机构洗脑了父母的温情陪伴

今年春节带若兰宝贝回老家过年了。2岁多的若兰聪明伶俐、乖巧懂事,赢得了亲朋好友、街坊邻居的一致夸赞。有邻居说“在城里长大的孩子,从小送去早教中心培训,就是不一样啊”。原来,邻居以为若兰的伶俐、懂事是经过了早教机构培训的缘故,这真是天大的误会。

很多父母都会把孩子送进早教班,以期望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或者通过早教班老师的引导,把孩子的一些闪光点给挖掘出来,培养起来,从而让孩子变得更优秀,变得更落落大方。但是,我始终做不到去赞同这个观点。所以,我家若兰从未上过任何早教机构的培训课程,我和若兰爸爸也从来没有过要让她去早教中心培训的打算。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你还要被商家洗脑多久?

我们居住的小区门口有一家幼儿园,我时常带若兰去那里玩,经常可以见到一些培训机构在幼儿园门口派送广告传单。无论是从派单员的口中还是广告传单所展示的内容,都会煽情的将“别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展现学生家长面前,仿佛宇宙真理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现代社会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尤其0-3岁是宝宝大脑发育的黄金阶段,其智能发展可谓日新月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研究表明,多数孩子在4岁之前就已经获得了50%的智力。此时的孩子具有强大的吸收能力和记忆力,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很多打着“开发智力”的噱头的培训班也大行其道。

万的德国人为什么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答案竟然是——不要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这对于那些花重金给孩子“开发智力”的家长,真是莫大的讽刺。

在一项针对中国的“早教”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的早教中心、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识字、阅读、计算和英语口语等方面。这些培训课程,充其量就是让家长们乐乐,炫耀一下,再无多大用处。真以为靠那些,就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就真是被商家“洗脑”了。

什么是“早教”?早教到底应该教什么?

前面提到了德国人能够“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的“秘诀”是“不要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难道德国人不重视“早教”吗?恰恰相反!“早教”的发源地就是德国!

不过,不同于大部分中国父母理解的,“早教”就是要“早点儿教”、“提前教”,而是指孩子的“早期教育”。教的内容更不是外语、认字、背诗,而是让孩子在游戏和与父母的交往过程中获得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与健康成长的互动式活动。简单说就是一种用亲子互动的方式,旨在促进孩子成长的活动。

可中国家庭的“早教”,却与其原本的理念大相径庭。某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的一份调查显示:有88.6%的家长在孩子上学前教孩子识字算数等知识,有28.2%的学龄前儿童家长让孩子学习外语、20.3%的家长让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学习小学课程。

那么,“早教”,到底应该教给孩子什么呢?作为“早期教育”的先驱者和领军者,德国的早期教育仍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对全世界婴幼儿早教领域产生着深远影响。它包含的范围很广,除了感觉统合、身体运动、社会交往、艺术和语言的刺激外,还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观察习惯、记忆习惯等的养成。

近年来,随着早教市场的火热需求,各国的早教理念及方式被竞相报道。美国幼儿教育协会把“早期教育”特别强调为5个方面的内容,即:社会、情感、审美、智力和语言发展。美国人十分重视儿童的独立性和自力更生精神,从婴儿1岁半起就开始培养其自我服务技能。

他们认为:自我服务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强婴幼儿的独立性和成功感,可以使婴幼儿和家长双方受益。婴幼儿的自我服务技能包括:系鞋带、穿衣服、扣纽扣、拉开或拉上拉链、洗脸、刷牙、梳头、吃饭、上厕所等。

除了重视孩子自我服务技能的培养,他们还认为:教给孩子学习能力比教会他做几道算术题更重要。所以,他们不会将不属于这个年龄段的知识技能硬灌输给孩子,而是崇尚让他们多动手、多体验,在各种益智、团队游戏中学会体验和探索的本领,更主动更交互地认识周围的事物。

父母的温情陪伴,就是最好的早教

这一代父母大部分都是80后、90后,他们更希望用科学的方式养育孩子。可是,这么小的孩子要怎么教育,许多家长非常茫然,于是就寄希望于“早教班”。最近,不少省份都已确定了开学时间,但主要针对的是高三、初三的学生,小学、幼儿园以及早教机构、托管班开学的时间尚未有明确通知,这让很多家长十分焦虑。其实,根本没必要带孩子去上所谓的“早教班”,因为父母便是孩子最好的早教老师,完全可以教导好自己的孩子。

作为一个合格的家长,首先应该摸清有效的教育方式。专家指出,婴儿从出生那刻起,就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家长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