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悄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数字化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在线教育行业也趁势而起成为一种新兴业态。尤其在刚刚过去的年,许多学校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除了各个学校的一系列网上课堂,家长们也为孩子自发选择各类在线教育课程。于是乎,在线教育更是忽如一夜春风来,成为了一股不可阻挡的社会热潮,颇受家长和学生青睐。
从需求侧的视角来看,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表明家长对教育投入资源的意愿度越来越高。一方面,在线教育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结合可以极大地丰富教育场景,从多元化、个性化体验等方面满足用户需求,与传统教育形成互补,有利于盘活资源和促进教育公平;另一方面,这种依托互联网的新型教育模式本身就非常符合人们对零散时间学习的现实需求,并且在疫情影响下,原有线下面对面教育形态难以发挥其固有优势,也使得在线教育进一步走向主流化,进而成为吸引资本趋之若鹜的市场风口。可以说,疫情激发了在线教育需求,使人们对这一模式的接受度大为提升,推动了在线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线上线下的融合创新。
从供给侧的现状来看,这个井喷式增长的新业态能否可持续发展却不容乐观。行业急剧发展的火爆形势,掩盖不住各种问题和乱象的纷至沓来。综合媒体和舆论反映的一些情况看,比较凸显的问题有:一是部分线上教育平台鱼龙混杂,品牌之间存在不良竞争,有的学习效果不明显,有的甚至尚无办学资质;二是客户售后维护不到位,有的预收高额学费后无法提供匹配的教学内容,有的甚至卷款跑路;三是广告虚假宣传,有的明明师资不足却宣称所谓名师一对一,有的忽悠学员办理网贷分散学费压力导致学员背上莫名贷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问题的浮出水面,标志着在线教育处于一个野蛮生长的集中爆发期。倘若不及时予以重视和化解,势必制约行业进一步发展。
在线教育出现的乱象,究其根源在于:这片新蓝海中的不少机构及其背后的资本往往看上了“在线”的红利,紧紧盯着流量、现金流和投资回报,却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导致重营销轻质量的现象相当普遍。各路资本争相涌入和跑马圈地,虽迅速壮大了在线教育市场规模、提升了教育行业数字化水平,但市场主体扩张必然加剧行业竞争,倘若在资本驱动下陷入流量逻辑的怪圈缺乏盈利模式,仅靠烧钱获得用户的传统路径也必然难以为继,难以逃脱亏损的魔咒。何况那种砸重金铺市场做营销的打法,不仅给机构平添成本和压力,也容易让机构迷失方向而无意再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之异化为投机分子赚热钱的工具,其高企的营销成本也难免不会转移到消费者头上,制造出更多的冤大头。
从根上讲,在线教育从事的依然是教育行业。对这个行业而言,互联网提高了效率,丰富了场景,增强了体验,这些都是由教育延伸而来的枝与叶,绝不可本末倒置当成了教育的本源。就此意义上说,在线教育不是互联网的流量生意,在线只是方式,教育才是本质。看清楚这一点后,机构应当摒弃不合理、不健康、不持续的商业模式,在构建和完善师资体系上狠下功夫,重视产品质量和服务特色,形成差异化品牌和竞争力优势,让彼此比拼的焦点回归到师资力量和教学成果的竞争,真正做到尊重教育规律、培育更多人才。这才是发展在线教育正确的打开方式,也是各家机构理应加大力度的着眼点和出发点所在。
在此基础上,教育数字化要优先解决真问题。具体到在线教育的应用场景上,作为课堂外的有益补充,在线教育要解决学生自学、家长辅导的核心需求,服务做题练习、难题求解、掌握知识点等场景,通过不断练习,提升学生自学的能力。智能搜索APP夸克做出了一些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