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双减”之前,孩子承担过多家庭作业和学科类校外培训学习任务,主要原因之一是为了获取更高分数。“双减”之后,学校和家长最担心的可能是学生成绩和分数下滑问题。当一个学校处于资源丰富的区域,在“双减”背景下,如何去利用这些资源,学校又该如何承担起这份责任?
中国网教育频道特别邀请了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校长张平福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博士康建朝,共同探讨“双减”背景下学校的“急救方案”。
背景介绍
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以下简称“科中”)地处成都高新西区,五百强名企、高新电子信息企业云集。科中充分利用人文地理优势,依托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协同华为、英特尔、西门子、创意信息等企业开展以科技教育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大学教授、企业高管及工程师进入科中担任学术导师和生涯导师,科中干部、教师、学生定期、分批到相关企业培训,开展生涯体验课程,学习工匠精神,拓展师生视野。
本期嘉宾
张平福,中学正高级教师,四川省特级教师,四川省课程专家。第九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奖获得者,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四川省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现任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校长。
本期主持人
康建朝,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中国未来学校项目核心成员,中国STEM教育研究中心核心成员。目前研究方向主要为中芬教育比较、课程教学比较、未来学校与STEM教育创新。
01
如何看待“双减”下的焦虑问题?
康建朝:如何看待家长们在“双减”下的焦虑?
张平福:我们要理解家长的担心和焦虑。对于双减而言,整个社会目前是众生百相,一部分人拍手叫好,一部分人袖手旁观,但是更多家长担心并焦虑孩子成绩会下滑。前期我们针对“双减”做了一个家长问卷,超过70%的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发展的焦虑比“双减”前高。其实家长没有必要过度担忧或手忙脚乱,孩子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家长要以长期主义视野长远审视孩子成长和发展,着力抓好孩子适应并胜任未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面临当下教育大变局,“双减”是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但不是全部,所以家长要思考两个本质性问题:一是如何根据自己的孩子特性拟定“双减”政策下学习和发展策略与规划,二是如何努力提升自己,以便更有效地分析和解决孩子发展中的困难和障碍,比如双减之后孩子成绩和分数下滑问题,需要看是学校教育教学机制问题还是家校协同问题,是教师教育教学问题还是学生自身的问题,是阶段性的问题还是长期性问题,是群体性问题还是个体问题,是可控的还是不可控的,是可逆的还是不可逆的等。
02
解决焦虑我们能做些什么?
康建朝:在“双减”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减负”,提质增效,切实减轻教师及家长心理负担,避免低效、无效、负效劳动?
张平福:首先,“双减”政策导致教育生态发生了时空结构的变化,给学校、教师及家长很大的紧迫感和压力感,所以首当其冲要减轻当下整个教育生态各个责任单元的心理负担,尤其教师和家长。很多学生反而对于“双减”非常喜欢,但学生的辨别能力、选择能力非常有限,需要老师、家长的强力引领和引导。
其次,做好“两个引导”。一是要合理引导家长对孩子发展的预期。多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从国家教育政策的总体画像来看,各种各样资质的学生具有更多发展的选择性、多样性和可能性。所以,家长要理性定位孩子的发展预期。二是要理性引导社会对教育的预期,尤其对学校教育的预期。“双减”视野下,全社会应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