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丰收节丨华亭金秋丰收景药香溢乡村

“我们村处在关山脚下,海拔高、气候阴湿,种粮食产量低。但却非常适合种植独活、川芎等中药材,漫山遍野都是。”9月19日,华亭市山寨乡南阳洼村细雨霏霏,村前村后的山山岭岭被云雾笼罩得严严实实。

“你看,目之所及,到处都是药材。”顺着村民马万福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山中无闲草,遍地是良药”,长势喜人的药秧绿得让人心醉。

“走,到我们村千亩药材示范基地去看看。”跟随马万福,走进该村最大的药材种植基地——菜川河流域千亩药材示范园,一行行、一垄垄田野里,郁郁葱葱的川芎、独活在秋风吹拂下,掀起层层绿浪。药地里,药农正忙着为即将采挖的药材整土除草。

“过几天,天气晴好,独活、川芎就能采挖了。现在这一小把的药材卖的价钱,抵得上原来一大捆的粮食。”在药材基地,该村药农辛建伟用手和胳膊形象地一边比划着,一边算起了药材“增收账”,“种植独活,一亩地可收药斤左右,能获利多元,是种粮食的7倍多。”

“我和妻子、儿子都在这里种药,去年种药收入了2万多元。手头有了资金,我们在家里开了个门市部,还买了面包车跑客运,日子过得越来越有味了。”辛建伟藏不住心中的喜悦,不停地向记者唠叨这两年靠种药过上的好日子。

“老辛种了半辈子粮食,也穷了半辈子。如今,他靠种植中药材逐步过上了好日子,而在我们村,像老辛一样发了药‘财’的,还有很多人。”马万福介绍说,“药材浑身是宝,花、叶、籽、根都能卖钱,而且好成活,村里闲置在家的老人妇女,都有活做了。今年全村种植中药材亩,人均2亩,药材成了我们山区农民致富的摇钱树了。”

“种这么多,怕不怕卖不出去?”我们问。

“这一点不用担心,我们这药材有‘吉祥三宝’。”马万福说,“一是中药材生长对海拔、土壤、气候都有比较高的要求,能大量种植的地方毕竟不多,在我们这样的山上种中药材,没有污染,大气、土壤和水都很好,是药材生长的‘宝地’,种出来的药材品质自然就好;二是‘华亭大黄’、‘华亭独活’成功注册了国家地理商标,而且还分别获得了、年甘肃省农产品交易会金奖,名声在外,市场空间不言而喻;三是我们春季种植时就和收购商签了订单,不愁‘下嫁’,有了这‘吉祥三宝’,我们的药材就不愁卖不上好价钱。”

“这几年,在国家好政策的带动下,我们盖起了新房,修通了公路,接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太阳能,引进了药材基地,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南阳洼村人的日子,一定会像开花的川芎节节高,越来越鲜艳香甜。”马万福对种药材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充满信心。

“华亭市是甘肃省药材种植主产地之一,栽培历史悠久,素有‘陇东药库’之美誉。近年来,全市把药材产业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采取政策扶持、宣传培训、龙头带动、市场引导等措施,强力推进药材产业化、规模化、效益化发展。”华亭市药材中心主任武小龙介绍说,“目前,全市年均栽植独活、大黄、川芎、当归等道地中药材50余种,面积稳定在6万亩左右,产量1.7万吨,产值达1.8亿元。”

“通过政府扶持引导,现在华亭药材种植实现了由‘量的扩张’向‘量质并重’,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各自为战’向‘全面融合’三个转变。”武小龙介绍说,目前全市建成万亩中药材试验示范带1处,千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6处,药材总面积达到6万亩;引进了投资万元的新康中药材饮片加工生产线和质检中心建设项目、投资万元的青松中药饮片公司药食同源项目,在策底、河西、山寨三个乡镇,建成了集清洗、晾晒、切片、筛检等为一体的综合加工车间;深入推进中医中药与康养保健深度融合,在中国大黄城建成了中药材展览馆,在策底大南裕、安口朱家坡、砚峡东沟小渔村,建设了集农事体验、科普宣传等为一体的中药材观光园。

“金秋丰收景,药香溢乡村。”时下的华亭,山川田野药苗苍翠,沟壑梁峁药香弥漫;一垄垄药材地里,人头攒动,群众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处处呈现出一派美丽的丰收图景。(张小兵)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