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对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作广州市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情况报告(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近年来,广州市不断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市、区、镇(街道)及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网络实现全面覆盖,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今年3月,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显示,广州综合排名居全省首位。
一个文化地标的雏形——白云区图书馆:何镜堂设计,每一本书都有芯片
在白云区云城西路,落成不久的白云区图书馆格外醒目,浅灰色外墙,流线型的建筑设计。逐级而下,B1层最大的区域是青少年阅览区,宽敞明亮,划分了几个区域,设计上色彩丰富、童真梦幻。
据了解,新馆有很多超炫黑科技,其中新馆设计藏书量是50万册,每一本书都会嵌入芯片,这样就可以在智能书架上实现图书定位、导航服务,让找书不再困难。
位于白云新城黄金地段、总面积平方米的图书馆是通过配建形式建设,开发商毛坯交楼后,白云区投入万元进行后期装修和馆内设施配置,新馆由“中国馆之父”何镜堂院士担任设计,以“云山珠水,曲水流觞”为设计理念,极具白云区的地域特色。
工作人员介绍,新馆目前处于试运营阶段,读者可以在网上进行预约,预计9月中下旬正式开馆。白云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把白云区图书馆打造成集信息中心、知识中心、交流中心于一体的城市客厅和文化地标。
据介绍,近年来,白云区高度重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工作,把建成区-镇街-村社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打造城市“10分钟文化圈”、农村“10里文化圈”作为工作目标。通过协调省市资源落地、城市更新配套建设等方式,先后建成了白云区图书馆白云新城馆、区少年宫、广东画院、市儿童公园、广州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广州设计之都、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广州体育馆等场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规划上,白云区近期主导制定了《白云区文化体育旅游工作三年行动方案及年度工作计划》,要求各镇街要以城中村改造为契机,3年内每条街布局1个、每个镇布局2个建筑面积为平方米以上的室内文化体育中心,以实现群众家门口便可享受优质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的目标。
一座城市的文化顶层设计——建设与广州发展水平匹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颁布实施。广州市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持续优化,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效能显著提升。
近年来,广州市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市、区、镇(街道)及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网络实现全面覆盖,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今年3月,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显示,广州综合排名居全省首位。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标准完善上,广州市十分注重强化顶层设计。广州出台《广州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布局,整体谋划,统筹推进。广州颁布实施全国第一部省会城市公共图书馆法规《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全国第一部地方性博物馆专项法规《广州市博物馆规定》,出台《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完善了国家、省、市、区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
在规划引领上,广州市制定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等,坚持规划先行,目标导向,全面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迈入发展快车道,建设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国家中心城市地位、文化强市目标、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匹配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广州图书馆“第六届广州读书月发布会”上,评选出的10位“好读者”中有4岁的小朋友,也有73岁的老年人。一个代表联名议案的落实——12个重点公共文化项目加快落地
作为推进落实《关于广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栾玉明等36名代表联名提出的关于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民政领域民生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的议案的决议的实施方案》(简称“2号议案”)的总牵头单位,广州市发展改革委不断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制订了《广州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市人大2号议案决议实施方案年工作计划》加强督办落实。
为加快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市发改委将美术馆、文化馆、粤剧院等12个项目列入2号议案,予以重点督查、协调并加大资金保障力度。
今年上半年,文化领域12个项目进展较好,完成投资.50万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45%。其中,南越国史研究及保护中心等7个项目完工,美术馆等4个项目正在建设,广州博物馆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到年,广州将实现“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激发,文化强国城市范例魅力彰显,成为展现文化自信的对外文化交流门户”的工作目标。
广州的海事博物馆据透露,发改委牵头编制了《广州市岭南文化中心区发展规划(-年)》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大湾区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并正在印发实施。
该规划提出,以“岭南特色,国际品质”为追求,充分发挥各区岭南文化资源禀赋优势,以越秀、荔湾、海珠为广州市岭南文化传承创新展示核心区,以中心城区的三十公里珠江前航道为文化精品长廊,以新旧城市中轴线为发展轴线,以天河-黄埔增城为东向文化带、番禺-南沙为南向文化带、荔湾-佛山为西向文化带、白云-花都-从化为北向文化带,打造“一核一廊两轴四带”的岭南文化发展空间格局,构建特色空间布局。
如何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改革路径?打破体制界限,创新管理方式,扩大社会参与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广州市将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不断扩大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重点与难点在城乡区域的均衡发展。”这位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广州市将着力在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建设,实现均等化、普惠化上下功夫。比如,结合城市更新改造,全面推进镇街、村居公共文化服务场馆提档升级,编实织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伴随着基层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管理是大势所趋,也是开放发展新理念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体现。下一步,广州将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改革路径,打破体制界限,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整合社会资源、激发市场活力,稳步推进形成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为主、公益性社会组织助力、文化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格局。
家长在图书馆为孩子办理借阅证据了解,广州市还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各区委区政府工作的绩效考核内容,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逐年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在进一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方面,力争到年,全市图书馆总量达到个以上,保障每5.5万人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总量达到座,实现每1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平方米。制订实施《广州市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三年计划(-)》,建设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
广州图书馆数据看公共文化:图书馆注册读者近万人次,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8.92个
1.重要文化设施建设:广州海事博物馆、南汉二陵博物馆等相继建成开放。广州美术馆、广州文化馆新馆、广州粤剧院等新建文化设施进展顺利,康陵遗址保护利用工程主体已完成。
2.基层文化场馆:截至年,全市共建成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点个,其中通借通还网点个,提前实现每8万人一座图书馆的“十三五”规划目标;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59平方米,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8.92个,基本形成城市“10分钟文化圈”和农村“10里文化圈。”
天河体育场3.“图书馆之城”:全市公共图书馆馆藏总量万册,累计注册读者数达.76万人次,占人口总数的21.25%。广州图书馆连续6年、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连续4年主要服务指标居全国同类图书馆首位。花都、黄埔、越秀区图书馆获评全国“综合服务效能之星”。广州全民阅读指数连续4年居全省首位。
4.文化惠民:年均组织公益演出、展览、培训、比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近2万场次,打造了“羊城之夏”市民文化季、“公益文化春风行”等活动品牌。
沙湾古镇上演“广东音乐”。5.博物馆服务:全市各博物馆每年入馆参观人数万人次,推出各类精品展览个以上。年8月起在全国率先推行博物馆夜间开放,同步推出6条“夜游广州”精品旅游线路。广州与上海、杭州等5市入选全国城市遗产开放利用案例,永庆坊、陈家祠堂等入选全国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案例。
6.精品创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国有文艺院团开展文艺精品创作,推动文艺院团发展壮大。舞剧《醒·狮》、杂技《升降软钢丝》、电影《点点星光》等10部作品分获中国舞蹈“荷花奖”、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世界马戏节最高奖——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中国电影“金鸡奖”等10余个奖项,多部作品入选国家文旅部个“百年百项”小型作品创作计划重点扶持作品、“中国杂技艺术创新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全国扶贫线上展演剧目名单。
车陂扒龙舟7.扩大社会力量参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活动项目打造、服务资源配送等,全市共有社会力量合办公共图书馆94个、文化馆13个、博物馆29个。
8.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打造11条省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8个省级文化旅游特色村和17个市级旅游文化特色村,年接待乡村游近8千万人次,占全市53.06%。
广州从化吕田镇9.跨界交流合作:试点建设城际花都站等7个“粤书吧”、沙湾文旅中心等11个文化和旅游服务融合中心,成功创建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文旅融合示范点。统筹推进“馆校合作”,全市中小学建设校园分馆、服务网点、智慧图书馆等个,有效延伸未成年人服务阵地。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魏丽娜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魏丽娜、苏俊杰、王维宣、廖艺、庄小龙、李波、苏韵桦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