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途裁员上万人,资本逃离K12,双减

白癜风病可以治愈 http://m.39.net/pf/a_4793212.html

“双减”政策后第一张多米诺骨牌被推倒,资本加速逃离,K12教培企业决策者保命自救:大量员工遭遇裁员不得不离开,剩下的则全力配合公司谋求转型。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赵东山

编辑|李薇

头图摄影|肖丽

“双减”政策落地一周,教育培训领域正在发生着真实而具体的改变。

7月28日,高途集团创始人、CEO陈向东与近位管培生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对话和沟通,当场有小伙们问:“公司会裁员吗?我们该怎么办?”

陈向东回答:“很多外在的变化,我们没有办法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专注于当下的事情,专注于事情的本质,疯狂地创造价值,唯有如此,才是最好的你,才是最好的做法。”

陈向东的回答也代表了整个教培机构的态度。对于陈向东、高途甚至整个教培行业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让公司活下去,同时也必须开始谋划公司的未来。所以,在高途内部,一场涉及上万人的大规模裁员已经开始。

媒体曝出的高途裁员方案是:全国13个地方中心,在8月1日前完成关闭,只留下郑州、武汉、成都3个辅导老师中心。据悉,高途每个地方中心平均上千人,所以此次裁员涉及范围达到上万人,相当于高途1/3的人将离开。

“我们必须活下去,高途必须活下去,如果我们今天不做变化和变革,不做调整和聚焦,我们一定是会加速走向灭亡;如果我们这一次的改革和变革能够真正到位,那么我们账上的现金足够我们活3年到5年。”陈向东在发给全员的内部信中写道。

高途之外,教培公司的裁员计划几乎同步在进行。

好未来创始人、CEO张邦鑫在内部沟通会中也坦陈:“裁员肯定还是会裁员的。”没有需求的业务肯定会被关掉,相应业务上的员工能内部转岗就先转岗,不能转岗的公司会按照国家法律给予赔偿。

与此同时,社交网络上流传着掌门1对1的员工排长队办理离职手续的图片,有内部员工透露,“劳动合同都当天解除完,电脑也当天全部打包完,速度非常快”。这家公司刚在今年6月登陆美股。

一位高途被裁员工告诉《中国企业家》:“唯一欣慰的是,公司现在现金流充足,(被裁的员工)都能拿到正常赔偿,提早离开也省得受折磨。”根据高途年第一季度财报,截至年3月31日,高途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资金、短期投资及长期投资总计59.亿元。

除了裁员,上个月刚递交招股书的火花思维决定暂停赴美上市计划。而曾经两家中概股巨头新东方、好未来同时发布公告,称受近期“双减”新规影响,将取消原定于本周发布的财报以及电话会议。在过去一年里,他们的市值均跌去90%多。

一切迹象表明,“双减”政策后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已被推倒。企业决策者不得不想出路,一部分员工不得不离开。毕竟即便公司转型,很多人员也不一定能复用,更重要的是,对于很多人来说,一个时代结束,教培行业已不再有吸引力。

K12告别一个时代

7月24日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即“双减”)正式发出,基本宣告了K12领域创业告别一个时代,创业者们不得不告别过去的辉煌。

“双减”政策从少儿到高中的所有学龄段、从学科类到素质兴趣类的所有培训内容,在准入门槛、业务开展时间、资本运作等问题上均做了详细规范和限制。有行业观点认为,像新东方、好未来、精锐等上市公司可以剥离K12业务,但大部分公司K12业务营收几乎是全部。

最近一周,面对各种渠道的信息,曾经低调的各大教培公司的创始人纷纷替公司站了出来,他们说得最多的是:“非常非常抱歉!”以及“不要再落井下石了!”据多家媒体报道,新东方内部举行了内部会议,有人建议转型托儿所,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落泪了。

今年6月以来,本来打算退休的俞敏洪多次在朋友圈帮新东方辟谣,并言辞激烈地怒斥落井下石者。可以看出,近期教培领域风云变幻,让这位“教培教父”也不知所措。

新东方以留学外语培训起家,但这些年新东方在K12领域的学科培训发展极其迅猛,并撑起巨大的市值。根据新东方最新的财报,K12业务是公司重要的增长引擎,学生报名人次同比增长57%,收入同比增长约37%。

新冠肺炎疫情使得新东方的留学服务业务减少,如今又在K12领域面临“双减”政策,俞敏洪的心情可想而知。

同样,陈向东在发给高途全员的内部信中连连道歉:“非常非常抱歉,我们不得不做出如此艰难的决策。非常非常难过,我们的不少小伙伴将不得不离开。非常非常伤心,我们必须割舍那么多不得不割舍的情感。”信中,这样的话,陈向东整整写了五次。

掌门教育创始人张翼也在社交媒体发表声明:“根据国家新的教育政策的引导,我们现有业务将根据政策引导更好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加大素质教育的投入。不得已送别一些业务的伙伴,也在寻求更多素质教育方面的人才加入,以符合社会对我们的期许。我们是上市公司,财报都是公开的,都可以去查,资金充沛健康!都不容易,这个时候,做好自己,真的都别再落井下石了!”

众多创始人动情背后,可以看到他们异于平日的冲动和无奈,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是最不能感情用事的人,因为他们必须尽快为公司寻找到新的出路。

回望教培领域的这些创业者,几乎都是出身寒门,毕业名校,其中俞敏洪、张邦鑫、精锐教育创始人张熙、高思集团创始人佶成都毕业于北京大学,他们大多在自身的学习中找到了独特的学习方法,并在从学校到社会的过度中找到了一条将学习方法变现的道路,进而创业进入教培行业。

同样要告别这个行业的还有投资人。

IT桔子统计的数据显示,国内K12教育的历史总体融资额为亿元,占整个教育赛道融资额的60%。年~年,市场投向K12教育的融资额共亿元,而接近一半融资额发生在年。

近两年,教培企业融资最常见的戏码就是不同投资机构之间抢份额。细数年猿辅导、作业帮、伴鱼等完成多轮融资的企业标的会发现,不同于以往企业主动通过FA广泛接触投资机构寻求融资,上述的每一次融资,企业都处于被投资方追投的状态,最后的融资额度也一定会超过创始人原定的目标,且一轮投资甚至会分为多轮交割。

过去数年,投资人为教培领域输送了无数的资本和弹药,客观推动教培行业实现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加速了教培走向烧钱获客的非理性。如今,一切皆成泡影。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很多投资机构几乎将专注教培领域的团队全部撤掉。

转型素质教育、职业教育

“双减”政策一出,除了裁员,转型似乎是教培行业的唯一出路。

虽然政策给各地实施推行政策提供了时间窗口,“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但企业决策者都心知肚明,转型是早晚的事,越早越好。

与此同时,政策的相关补充条例也更为明确。

7月28日,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指出,在开展校外培训时,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按照学科类进行管理。对涉及以上学科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进行的校外培训,均列入学科类进行管理。

与之相对应,在开展校外培训时,体育(或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学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

虽然各家教培公司的基因不同,转型方向也各异,但从目前来看,大多集中在素质教育、成人职业教育以及教育硬件方面。

7月28日,在“双减”政策落地4天后,猿辅导对外公布了其素质教育品牌“南瓜科学”。其实早在年12月20日,猿辅导就上线了STEAM科学教育品牌“南瓜科学”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