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番禺区大石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家庭医生沙龙,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诊治和妇女儿童保健为切入点,研讨通过医疗门诊和预防保健门诊,落实“医”与“防”的相互融合,为就诊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签约家庭医生、进行慢病随访和开具健康处方等健康管理服务,推进医防融合工作不断深化。
记者从番禺区卫生健康局了解到,推进基层医防深度融合,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大石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番禺区各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断探索,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载体,从理念、队伍建设、管理、服务流程及内容等多方面着手,不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的医防融合,提升服务能力,提高居民获得感和满意度。
探索践行“医防融合”理念
番禺区各大基层社区卫生机构坚持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按照“大卫生、大健康”要求,牢固树立并积极践行“医防融合”理念。大石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探索患者全程健康管理,促使“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转变,推动形成“未病早预防、小病就近看、大病能会诊、慢病有管理、转诊帮对接”的基层慢病防治体系。
记者了解到,大石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科室因地制宜,改进管理理念、改变职责分工、改善服务流程,完善管理制度,突出医、防、管的融合型健康服务。6月13日上午,在为日常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体检中,该中心医护人员发现一名老年人心电图异常,结合病史和远程线上咨询上级心内科专家,考虑前壁心肌梗死,给予对症处理后,医院并呼叫转院进一步诊治。日前该患者已出院并返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慢病管理。
盘活家庭医生团队
家庭医生团队作为一个整体为居民提供服务,日常工作模式以“团队”方式开展。记者了解到,大石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整合公共卫生和医疗门诊各科室的职能职责,家庭医生团队成员按照任务分工规范提供服务,从居民进入中心起则激活全科医生、护理、公卫等团队成员发挥特长,为居民提供医疗、公卫、家签、随访管理和健康教育等一体化健康服务,从而更好地盘活家庭医生团队,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门诊服务在科室和人员队伍上的融合。目前,该中心组建13支家庭医生团队,网格化服务20条村居居民,医护与居民建立家庭医生关系,从防、控、治、管上守护居民身心健康。
将医防融合工作纳入团队绩效考核内容
在管理方式上,大石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树立医疗和公共卫生“一盘棋”的思想,加强公卫部与医疗部数据互通,信息多环节共享利用,有效提高电子健康档案利用率和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率。此外,该中心还将医防融合工作纳入团队绩效考核内容,以“家庭医生团队”为单位,对其融合性落实疫情防护、公共卫生、医疗诊治、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和居民满意度等进行合并考核。该中心细化、量化考核指标,定期将落实医防融合工作的考核情况进行通报排名,排名考核结果与团队绩效挂钩。该做法让团队成员共享绩效分配结果,体现多劳多得,同时也使得医疗和公共卫生工作实现同步安排、同步培训、同步服务、同步督导、同步考核。
加强服务衔接
为居民提供全过程连续服务
为了更好深化医防融合工作,大石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从服务方面着手,加强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衔接,做到患者一次门诊既满足诊疗需求,又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就诊居民进入该中心后,引导员和志愿者会引导居民一步一步完成就医就诊、建健康档案、签约家庭医生和开具健康处方等健康管理一条龙服务。据了解,该中心全科医生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及时将诊疗信息通报团队中公共卫生人员,为就诊患者建立、完善和更新健康档案,按规定纳入相应人群健康管理;同时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随访与健康教育,及时将服务对象的异常随访结果与全科医生沟通,由全科医生为该人群提供治疗方案与健康指导,开出健康处方;团队中其他人员做好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组织协调、建档、统计分析和后续随访管理等工作,从而实现疾病预防、发现、治疗、随访、健康管理的全过程连续服务。
文:番禺区融媒体记者陈晓通讯员区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