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年)》(国办发〔〕24号),对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作出安排部署。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工信部、河南、广西的经验做法——
工业和信息化部
聚焦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
协同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工业和信息化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立足行业主管部门工作定位,广泛动员引导各类资源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1
围绕就业创业重点群体,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一是指导部属高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推动加强校企合作,在航空、航天、船舶、兵器、核工业等领域建立稳定的就业实习和见习基地,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指导部属高校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和专业知识技能。
二是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展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充分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及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作用,加强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开展创业服务。年全年,以上三类平台合计培训各类中小企业人才余万人次,开展创业服务近50万人次。此外,组织实施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每年完成对50万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培训内容涉及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品牌管理等多方面,着力提升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2
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强化工匠精神和职业素质培育
一是着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做好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关键紧缺岗位人才培养标准和培训实训方案开发工作。加强人才需求分析与预测研究,分析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对从业人员规模、专业技能和岗位职责的影响。发布《集成电路人才白皮书(-年)》。
二是着力强化工匠精神培育。启动“铸梦中国”青少年工业文化实践教育试点示范工作。开展工业文化进校园活动,深入高校大力开展“匠心工程”宣讲活动。组织筹划《中国工业大百科》系列纪录片、青少年工业文化教育多媒体平台,组织编辑《能工巧匠先进人物事迹合集》,举办“匠人营国”展览。建设并利用产业工人网络学习平台积极宣传和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举办“全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等示范性大赛,激发和弘扬工匠精神。
3
加强标准建设,完善技术技能人才高质量、多样化成长渠道
在专业设置方面,组织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完成高职院校“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物联网应用技术”等24个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工作,新增1个专业;对中职院校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新增4个专业。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方面,去年以来,联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颁布了信息通信机务员等12个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新增了“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等6个新职业;组织制定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大数据、3D打印等各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了15家实训基地。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认真推进落实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大工作力度,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坚持需求导向,做好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预测工作。充分发挥工业通信业主管部门熟悉行业、了解需求、贴近技术的优势,在前期组织编制《集成电路人才白皮书(-年)》工作基础上,将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工作有序扩展到更多制造业重点领域,努力回答“制造业重点领域现有多少人才、需要多少人才、急需紧缺岗位有哪些、岗位技能标准规格是什么”等重要问题,为科学开展制造业领域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供重要参考。
二是建好用好管好产业工人网络学习平台,利用“互联网+”方式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能力建设。建设产业工人网络学习平台是《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中明确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实施的重要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结合“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联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部门,聚焦制造业企业职工职业技能提升“急需紧缺”重点领域,研究提出工信系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目录和系列岗位技能标准,进一步整合行业企业资源,开发更多精品培训网络课程,推动更多院校学生、企业职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
三是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帮助中小企业开展培训。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作用,面向中小企业开展创业辅导、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各类服务,提高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鼓励引导各地组织实施好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加大中小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工作力度。建立完善社会化培训服务体系,支持企业、社会培训机构面向中小企业广泛开展技能培训。
河南
深入实施全省技能振兴工程
大规模开展高质量职业技能培训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把实施全省技能振兴工程作为推进全局工作的重点工程、民生工程,创新政策举措,加大投入力度,每年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万人次以上,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1
坚持统筹推动,构建职业技能培训新格局
坚持部省共建,规划实施-年河南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成立以分管副省长为组长的全省技能振兴工程领导小组,构建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改革、财政、教育等17个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形成了“政府主导、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全省推进大会,出台一个培训工作总方案,印发一套成员单位跟进实施的行动计划,推进培训工作深入开展。
2
强化法治引领,探索职业技能培训新路径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将职业培训条例作为重要立法事项,省政府及省直有关部门大力推进职业培训立法工作。年12月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出台《河南省职业培训条例》,明确县级以上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劳动者在职业培训中的责任和义务,贯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发展通道,实现了职业培训由行政推动到依法推进的转变。扎实开展“条例宣传贯彻落实年”活动,稳步推进部省共建职业培训法治示范区建设,培训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精准化水平不断提高。
3
深化改革创新,激发职业技能培训新活力
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积极推动“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实现企业降成本、学生得实惠、学校能发展、产业得人才,今年计划培养2万名新型学徒。强化项目带动,省财政累计投入21.4亿元,带动各级财政和社会投入多亿元,建成个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形成省市县三级职业技能培训网络。强化高端人才培养,完成名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金蓝领”技能提升培训。
4
助力返乡创业,拓展职业技能培训新领域
采取集中培训、网上培训等方式,为农村返乡创业者提供多层次、多类别、多阶段的创业培训。组织开展返乡创业专家服务中原行等活动,帮助返乡创业人员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难题。截至目前,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累计达到.2万人,累计带动就业.6万人,成为推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一支重要力量。
广西
聚焦重点精准发力
以职业技能培训助脱贫促发展
近年来,广西坚持就业导向,精准发力,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年全区培训人数同比增长88.8%。
1
坚持“三个精准”,加大技能扶贫工作力度
广西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通过狠抓贫困劳动力“提技能、促就业”工程,年培训贫困劳动力60.7万人次。一是精准把握培训意愿。依托村级就业服务平台,全面调查,精准采集全区万贫困劳动力就业意向、培训需求等基础信息。二是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结合就业监测、用工需求和劳动者意愿,发布培训重点目录,引导龙头企业大力开展项目制、订单式培训,提高培训就业率。如在贵港市开展的“宫灯制作”和“油纸伞制作”培训,吸引23个行政村多人参加培训实现就业。三是精准帮扶重点对象。组织48所技工院校结对帮扶54个贫困县,对贫困家庭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已培训1.5万人,基本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直接带动1万多个家庭实现脱贫。
2
搭建“三大平台”,增强培训工作实效
积极围绕高质量发展搭建职业技能培训平台。一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按照“政府搭台、校企合作、优势互补、实现共赢”的思路,组织27家技工院校与13家重点企业成立新兴产业和技工教育联盟,采取“订单班”、“直通车”等模式,联合培训技术工人余人。二是搭建公共实训平台。多渠道筹措26亿元资金,在自治区、市、县三级建设22个公共实训基地,初步形成“区级带动全局、市级支撑产业、县级促进就业”格局。如广西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带动全区现代制造业发展,百色市生态型铝产业公共实训基地服务当地千亿元铝产业建设,柳州市柳南区田园人才实训基地服务特色人才培养。三是搭建技能竞赛平台。年,投入多万元开展了28项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训。其中,全区第五届农民工技能大赛吸引2.18万人参加,带动20多万人岗位练兵。
3
注重“三个加强”,强化培训工作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将职业技能培训纳入自治区发展总体规划、年度工作要点和为民办实事项目,统筹谋划,明确分工,形成党委政府领导、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牵头、职能部门分类实施的格局。二是加强资源整合。依托就业、扶贫、教育等工作平台,整合各部门、行业资源,引导企业及社会培训机构,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加强政策落地。先后出台《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实施意见》等十多个政策,通过加强宣传,积极引导,扩大政策知晓度和影响力,推动政策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