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0月25日讯日前,国务院批复设立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我省跻身全国18个自贸试验区行列。在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建设初期和三个片区刚刚组建的重要节点,10月21日至25日,由省委组织部、省商务厅等部门举办的中国(黑龙江)自贸试验区专题培训班,对中省直有关部门、片区政府部门、金融机构、重点企业、有关商协会人员集中进行高规格封闭培训。授课教师既有商务部有关司局的领导,也有多年从事自贸试验区工作研究的专家学者,还有亲自从事自贸试验区管理工作的一线领导。五天时间,通过课堂讲授、案例教学、现场答疑、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回答黑龙江自贸试验区“是什么、怎么建、能干啥”的问题,学员们学习踊跃、反响热烈、收获满满。
是什么:是创新高地不是政策洼地
说到举办培训班初衷,作为培训班主办单位、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省委省政府对高质量推动自贸试验区建设高度重视,要求进一步提升自贸试验区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建设能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推动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因此,在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建设初期和三个片区刚刚组建的重要节点,我们举办培训班首先就是让大家知道什么是自贸试验区。自贸试验区有别于传统园区,不是政策的洼地、是制度创新的高地。作为国家改革的试验田,承担的是国家任务,要对标国际标准,研究改革创新成果,真正营造出一个制度先进的营商环境,实现投资贸易便利化、自由化,用制度创新实现扩大开放最终推动发展。可以说,建设自贸试验区就是黑龙江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的重要落脚点,用逆向思维重新设计黑龙江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引入倒逼机制解决发展环境梗阻的突破点。
五天的学习,让黑河边境经济合作区副主任陆海军收获巨大,他兴奋地说,通过学习,我进一步明确了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及黑河片区的功能定位、重点目标和中心任务,思路更加清晰。“自贸试验区不是政策洼地、而是创新高地”,这让我认识到要用更加开放的眼光推动自贸试验区建设,改变传统、保守的做法,我们需要大胆闯,先行先试。
五天的学习,让黑龙江省会展经济研究会党支部书记李德山更加坚信,商协会在自贸试验区建设中将大有可为。(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他认为,自贸试验区建设要吸引企业、资本、人才进入,要实现投资贸易便利化,商协会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商协会由各行各业的企业构成,天然具有实现政府与商人、商人与商人、商人与社会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作用,可以引领企业自己闯自己试,形成有效的创新路径。
怎么建:边干边学从黑龙江实际出发
“自贸试验区建设,对于我省是全新事物,任务急、责任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边干边学,从黑龙江实际出发,从引进大项目落地出发,从企业需求出发,从怎么能行出发,边积累经验边出成果。”在谈到此次培训班课程设计时,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说,省领导不止一次强调建设自贸试验区需要举全省之力,中省直有关部门是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更是改革创新的责任主体,三个片区是改革创新的实施主体,是改革探索的主阵地、主战场和试验田。所以这次培训我们还请来了商务部派驻河南自贸试验区的挂职干部,以及从事自贸试验区管理工作的辽宁营口片区一线领导来传经送宝,给我们带来实践指导,用实操经验来破解我们的问题和困惑。
培训班学员、黑河市人民银行外汇管理科科长裴瑞丽认为,培训不但让自己在思想认知上有了解放提高,更重要的是指导了实际具体业务工作。比如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制度,就解决了外商投资企业的后顾之忧,加大了投资吸引力,像这样的创新,就可以复制过来,直接应用到黑河。裴瑞丽说,我们正在制定《金融支持黑河片区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外汇部门支持发展边民互市贸易的管理办法》,这两项制度在深化外汇管理改革、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上都有新的举措。比如在外汇业务办理流程、账户管理、边民互市、电子商务的资金结算方式等金融服务上会更高效快捷。
能干啥: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自贸试验区能干啥?参与黑龙江自贸试验区总体规划设计的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杜国臣表示,自贸试验区给了我们制度创新的空间,这就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研究,提升政府的创新能力。从过去落实国家政策的思维惯性改为自己试自己闯。建设自贸试验区,具体要落在各片区,这就要求各相关部门推进出台配套措施,省级权限尽快下放到片区,涉及中央事权的积极向对口国家部委争取。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度,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吸引企业主体、资本要素集聚,先行先试,最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通过培训,绥芬河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党工委委员盖文红对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他说,作为自贸试验区的核心功能区,综保区内企业享受保税、免税、退税、免配额管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试点等多项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和自贸试验区复制推广政策。下一步,我们要深入研究如何充分发挥这些政策的叠加优势,既要研究可推广复制政策的快速有效落地,同时要着眼于绥芬河的实际和企业需求,研究出台先行先试的政策和创新案例。比如鼓励对俄农业合作企业扩大对境外投资,将所得产品回运开展贸易和加工;加大对大型粮食加工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完善俄罗斯粮食、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链;区内设立水生动物监管场所,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优化鲜活水产品检验检疫流程,简化通关手续,提高通关效率,扩大鲜活海产品进口;推动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政策落地。
绥芬河片区自贸专班工作人员董钰赢同样在思考,要差异化探索全国首创,在充分吸纳先进成果基础上,全面挖掘绥芬河沿边近海的资源,全面考量绥芬河联通内外的优势,在“边”上做文章,在“通”上下功夫,从合作机制和开放政策上寻求突破,牢牢把握自贸试验区“试验”二字的深度内涵,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内外协调、互惠互利,趟出一条边境口岸城市自贸试验区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