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寒假,有家长开始不间断地接到校外培训机构的“热情推介”,有的夸大培训作用,有的渲染焦虑情绪。对校外培训机构,家长们的普遍反映是“又爱又恨”:满以为可以帮助孩子提高成绩,即使有效果,可是“冤枉钱”也花了不少。
日前,在第九届全国培训教育发展大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校外教育与培训监管处处长徐攀提出校外培训机构应当强化四个方面的规则意识。
一是坚决转变应试导向,“不要再搞超前超标培训和应试教学的老一套,加重学生课外负担”。二是要规范收费退费行为,不得一次性收取超过3个月的费用。三是是严禁将校外培训与招生入学挂钩。四是线上培训机构要抓紧做好备案。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从场地选址、消防申办到师资金建设,一些校外培训机构的运营确实变得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存在,是校内教育的补充,也确实帮助很多学生提高了成绩,在升学考试中赢得先机。
但是,校外培训机构的根本目的是“逐利”,在这个过程中,有的机构骗了学费转身“跑路”,有的机构存在超前培训的“擦边球”、“违规球”,加重学生的负担,也引起家长的“口水”。
校外培训机构的超前培训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小学阶段接触初中知识,初中阶段接触高中知识,比如,一些地区的英语机构,宣称初中生的词汇量要达到个,这个标准已经超过高中学生,因为按照中考要求,普通初中学生英语的词汇量,掌握-个,在升学考试时就基本不存在障碍。
校外机构超前培训的另一方面是“在教纲基础上过度深挖”。过犹不及,深挖的结果,要么是学生掌握程度差,要么是让学生的负担变得更重。但是,偏偏有家长喜欢这样的作法。
校外培训机构里,还有一类是在职老师私自办的培训班。虽然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严禁在职教师参与校外培训,但利益驱动之下,总有教师在校外培训班“挂职”,也有的教师,借着教师的身份向学生推介校外培训班。还有一些“教育经验丰富”的教师,干脆找一处隐蔽的场地,自己办起辅导班。
在职教师办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更深入地讲解教材、讲述“最容易考到”的题型,因此,不用办什么证件,“一本万利”,生源不愁,即使学费高,也绝对有家长“捧场”。但这种行为,确实是“违反师德师道的底线”。
要营造校外培训机构良性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环境,不能靠“一纸禁令”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是要进行有效管理和规范,同时,在严格执行教育部规定的教师“六条红线”基础上,还要从根源上想办法,让教师更好地在课堂上传授知识。
对于校外培训班,你有什么想法和看法?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