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对“深度学习”特征的剖析,提出了只有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的“深度教学”,才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观点,并指出“深度教学”应该是基于价值引领的教学、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基于高质量问题的教学、基于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整合性教学、基于思辨的教学、基于微探究和微课题的研究性教学。从“深度学习”走向“深度教学”,使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从理念走向行动。
要将核心素养的研究落到实处,课程与评价、教师素养的培养、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变革等是不可或缺的。其中,课程是灵魂,评价是关键,教师素养及培养是保障,而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是中心环节。在平时的教研活动及与老师的交流过程中,一线教师提得最多的问题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有哪些特征”“现在的教学方式哪些是符合核心素养的培养指向,哪些又是阻碍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的”“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也许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有一点是必然的:那就是只有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的“深度教学”,才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
一、“深度学习”——体现核心素养指向的学习方式
所谓“深度学习”(deeplearning),就是指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学生运用所学的本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运用常规思维和非常规思维,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交往技能的认知策略。“深度学习”与传统的外部灌输、被动接受、知识符号的“浅层学习”相比具有明显特征:
1.强化情感驱动的“非认知学习”
与传统的片面强调知识技能的“认知型学习”相比,“深度学习”把“非认知学习”放到突出的位置。如自我管理、时间管理、自主性、适应性、执行力等等。“非认知学习”属于社会—情感性学习,它与各种认知性学习紧密相联,但性质不同。种种研究表明,对许多学生而言,“非认知学习”及技能与认知型学习相比,在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预示着更长久的成功。
2.立足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
核心素养离不开知识,但单纯的知识不等于素养。只有将知识与技能用于解决复杂问题和处理不可预测情境所形成的能力和道德才是核心素养。“深度学习”强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里,通过自主与合作学习,迁移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侧重于挑战性内容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
适应知识经济、终身学习、信息社会和全球化时代的需要,“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开放性视野和创新能力”被国际公认为是21世纪的高阶思维能力。基于“深度学习”的学习评价不在于你学到了多少知识、解答了多少问题,而在于你的学习内容有多大的挑战性,解答的问题是否具有21世纪高阶思维能力的特征。
4.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整合性学习
未来社会人们所遇到的情境和问题更加具有开放性、综合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仅仅依靠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知识已难以胜任问题解决的重任,而需要调动多角度、多维度、系统性、综合性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因此,基于学科内和学科间的课程整合,就成为21世纪以来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
5.突出深度思辨的思维指向
就学习而言,假设、推断、思辨、想象、联想比知识更重要。通过思辨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和追求真理、敢于质疑的批判性思维,并引导学生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