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医疗服务眼向下
不断更新ICU相关诊疗指南
为了规范学科建设,切实提高ICU医师理论水平及诊疗技术,ICU分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权威专家进行指南及技术规范的编写工作。现已出版《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等14部,成为实际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标准。ICU分会积极结合全球最新的研究进展对ICU相关诊疗指南进行了更新。年顺利完成并公布了《中国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治疗指南》,并分别于年和年启动了《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指南》《重症患者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南》的更新工作。
积极推动ICU“基层行”
中国ICU事业起步晚,地域发展不均衡,建设力量和人才水平参差不齐,学科发展亟待加强。医院覆盖着全国9亿人口,医院和基层民众的紧密纽带,更是医疗改革的重要一环。目前,医院的ICU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人才缺乏对从业人员的高要求与医护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的矛盾日愈突出。
为改善这一现状,分会组织开展了医院人才培养计划“基层行”项目。医院通过查房、理论培训逐步提高当地医疗水平。项目覆盖西南、西北、华中、华东地区,共8个省、12个城市;已经开办20余期培训班,共培训学员余名。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也对本活动进行了报道,展示了ICU学分会良好的社会公益形像。同时也切实地指导与帮助了ICU基层医师解决日常工作常见及突出临床问题。
注重加强教学与培训
(1)ICU专科资质培训。为适应ICU专业的快速发展,满足人才需求,规范ICU学科建设和管理,保障ICU可持续性发展,ICU分会自年起,开展了“ICU专科资质培训项目(5C)”,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培训模式,做到六统一:统一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统一培训课件、统一操作培训流程、师资统一培训后上岗、统一考核(摸底和结业考核)、统一发证。项目得到了ICU从业者的广泛认可,得到学员一致好评,为我国规范化培养了大批ICU医师。截止到年12月,共举办99期,培训超过人次,考核通过率超过80%。第三方调查数据显示,学员满意度超过90%。年5C培训考核已经纳入国家医学考试中心管理,获得了国家层面认证。
(2)ICU年鉴。自年起,ICU分会在中华医学会80余个分会中,率先推出学术年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近一年来世界范围内ICU最前沿的学术动向,紧密围绕ICU临床及基础研究的焦点、难点问题,具有学术引领性和规范性,并始终保持高水准和高质量。ICU年鉴已成为许多ICU医师的案头经典之一。年鉴从宏观到微观,从基础到临床,从指南到个体化实施,给出了规范化的建议和指导,为重症专业临床及科研工作开拓了新的思路。目前,年鉴已得到全国ICU同道的认可与好评,在全国年会上经常出现一书难求的火爆场面。
(3)编写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ICU》为了积极配合国家医疗教学体制改革、加强ICU继续教育,分会主持编写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ICU》。该教材内容简洁、实用,可操作性强。注重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的结合,突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住院医师培训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康焰:我从事ICU的经历
康焰教授我祖籍是四川,父亲当年是知青,响应党的号召到贵州去了。属边远地区,叫黔西南。我出生在贵阳,但我整个小学中学全部在新义,那里是广西、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地。现在的马岭河大峡谷兴起了旅游,感觉挺好,可在那个年代,那是偏远和贫穷的象征。新义县城很小,就一条街,小时候跑来跑去感觉街很短,不一会就穿透了整个街区。
我的数学很好。年考大学时,正宣传陈锦润,作家徐迟写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我也想当数学家,根本没想到会当医生。但在考大学的时候,我生病拉肚子,病歪歪的,或许人在缺什么的时候就想干什么吧,突然就琢磨,要不我就学医,当医生解决自己的问题?后来我经常给学生讲这个故事,开玩笑说,你们终于知道精神科的医生是怎么来的了。很奇怪,我学医的念头一冒出来,好像就挥之不去了。
高考六个志愿,我填的全是医学:第一个是四川医学院!那时候唯一的一个重点大学就是四川医学院,医院在贵州招生。我记得很清楚,那一年四川医学院在贵州只招六个人,我成绩外,就到成都来上学了。
来了以后,最先想的是做外科大夫。在学校蛮顺利的,当时唯一的一个奖学金叫张正声奖学金的。第一批三个人,我是之一。张正声是我们的一个校友,他是在抗美援朝做翻译的,在朝鲜牺牲了,同学们就以他的名义建立了这么一个奖学金。
在校期间我是班长,历任班长,学生会宣传部长,联席委员及委员会主席。
医院,国家定为六年制,五年学完以后还有一年的临床实习。那个时候我一门心思想的是做外科,最后一年选的是外科,毕业时真做到了。那一年我们整个年级只有十个同学留校,外科只有一个就是我,一下就觉得离自己的梦很近了。三年参与住院医生培训,各个不同的专业都去,我们叫轮转。轮转完了以后是年,就遇到一件事儿,什么事呢?卫生部的官员到国外去,医院有一个科室叫ICU。ICU现在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它是干嘛的?医院把重症病人集中起来,放在这个科室救治,可以极大地提高这一群病人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风险。卫生部发了一个文件,要求全国有13所部属院校,必须成立ICU,而且是卫生部拨款。我医院万,是很大的一笔钱。但是这万建个ICU能建多大?最多也就10张床。
那个时这个任务就交给了外科,当时外科主任是我的硕士导师吴元涛教授。办这个事情就要找人,在我前面的人已经完成住院医生培训,进入自己的专业了,在我后面又还没完成培训,刚好那一年就我一个人培训出来,理所当然就该是我了。我坚决不干。因为我已经做到外科,而且在神经外科普外科胸外科都转过了,做手术的动手能力也还不错,我每转科要走的时候,主任都会说以后留我们科。让我把手术刀扔下,去做一个监护性的医生,我不干。
有趣的是,当我想要去了解ICU是什么东西时,竟查不到资料。那时没有电脑,更谈不上什么网络,就只翻看各种各样的检索书,翻遍那个翻不到一个重点监控在哪里。最后在哪里找到?在护理学的条目下把它找到。你想啊,当看到这个专业是放在护理学条目里,心里岂不一下就凉了,我就更不愿意干了。但这事情还必须干,在这个过程中我与吴主任还有点斗智斗勇哩,最后我们相互妥协:他说你干三年,把ICU建立起来,让他开始运作了,你就回外科。
我想这个事情好像可以考虑,我用三年时间把重症病人都管理了一遍,长见识呀,三年后还回去做外科大夫,我就同意了。从胸科调了位年长些的罗教授,我俩就干ICU了,最初蛮艰苦的,不像现在有中心供氧等,我们得把一个个氧气瓶拖来滚到病人床边。我们ICU建了九张床,这九张床的位置哪里来的?就足整个大外科的外科办公室一层楼全部腾空,这些外科医师都回到自己的病房里呆着。病房第一代那个楼现已不在了,照片应该有。
你知道开始干ICU这个事情,有了九张床,难处在哪儿么?
一一没有病人给你。
因为每个科室都有自己的专长。不给病号你,这个病号他们觉得自已可以治。自己的蛋糕为什么切给你?再一个就是,他觉得我的病人病情做了,比你更熟悉病人的情况,为什么交给你?
我们ICU发展过程当,靠什么支撑?就是要用病例说话,靠救活被其它科室“放弃”希望的病例来提升ICU给大家的信心。比如说,刚开始他的病人不给你,但觉得这个病人死到临头了,他还是愿意给你的。他给了你,不就少很多风险和麻烦吗?所以当病人实在不行了,就让我们领走。象这样的病人给我们十个,也许我们能救活一个两个,他们就会觉得ICU还行。别科的医生之所以给你病人,前提是因为他已经没有招了。以往专科死亡,病人基本上都是呼吸衰竭而死。
将病人放到ICU之后,基本上不会死于呼吸衰竭他们发现这样的病人给你十个,你可能能够治活六七个七个,慢慢地我们就取得了一些专科的信任了,病人也就开始多了,病人多了,你的业务就比较容易开展了,团队就可以建立起来了。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