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会员代表、“一带一路”国家文化教育大系作者及国际教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共余人参会。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张东燕宣读了《关于同意成立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的批复》。大会选举产生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国际教育分会理事长王定华任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第一任理事长。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国际教育分会顾问顾明远,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国际教育分会理事长王定华,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共同为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揭牌。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国际教育分会理事长王定华王定华以“阐释‘一带一路’教育文明,擘画国际教育未来”为主题致辞。作为国际教育分会的首届理事长,王定华深感责任重大,他指出,面对百年未有之挑战和机遇,国际教育需要认真研判,准确定位,化危为机,做到不忘初心、不褪底色、不断“根”、不丢“魂”。他以“四要”,即“要不忘百年初心,服务复兴伟业;要不褪中国底色,彰显世界水平;要扎根中国大地,体现兼收并蓄;要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概括国际教育分会的发展理念和工作目标。
王定华对国际教育分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及要求:一是要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建设这一顶层设计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基本方略,立大德成大业;二是要紧紧围绕国际化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任务,立新功成新局;三是要紧紧围绕加强我国国际教育传播能力建设这一基础工程,立新言成新风;四是要紧紧围绕打造国际教育新高地这一使命担当,立新貌成新果。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国际教育分会顾问顾明远顾明远指出,中国的国际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从外语特色到中西融合的课程体系和学校文化,逐步走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今,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教育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通过教育促进民心相通,真正助力中国与世界的深度融合。关于国际教育的历史定位,顾明远表示,中国的国际教育要承载中国教育现代化先行者的历史使命:一方面学习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热爱和平的中国人。中国教育学会依托北京外国语大学建立国际教育分会,很有必要,生逢其时,适逢其地。国际教育分会的成立,必定会促进我国国际教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杜柯伟杜柯伟代表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热烈祝贺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正式成立。他强调,中外人文交流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途径,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支柱和基础,日益发挥着国家关系稳定器、务实合作推进器、人民友谊催化器的重要作用。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的成立为教育领域的中外人文交流注入了新力量。他建议,将人文交流理念融入国际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作为国际教育的重要任务,加强合作,形成开展国际教育的强大合力,倾力打造国际教育共同体,为“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少年作出贡献。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从组织开展学术研究、研制专业评价标准、促进教育交流合作、开展师资培训、讲好中国教育故事等方面分享了关于分会定位和发展思路的构想。他用“四个坚持、四个提升”对分会提出了希望和要求:第一,坚持政治建会,提升引领力;第二,坚持服务立会,提升贡献力;第三,坚持学术兴会,提升竞争力;第四,坚持科学治会,提升保障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丁浩主持会议。他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北外和国际教育分会一定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有为,砥砺前行,统筹协调学校优质资源,积极推进我国国际教育发展和中外人文交流,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目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应有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