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凯文校园危机干预与心理关怀专业技能培训

近年来,校园和社会上频繁出现儿童青少年抑郁、自杀、犯罪等事件,频率甚至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社会和学校越来越重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文件,要求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校园危机干预工作。

未成年人的心里到底装了多少事,他们承受事情的阈值又是多少?小林同学令人心碎的一跳,惊醒了社会对这些问题的重新认识。

悲剧发生之前,似乎一切都在正常的轨道上。小林同学是家长眼中的“阳光男孩”,成绩优异,举止懂事;入校时的心理测评中,小林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在相对隐秘的网络空间里,这名少年却悄悄地自我贬低、自我否定……这件事也再次提醒我们:不要小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心智未够成熟的少年人,可能稍有压力都能成为逼他们走上绝路的最后一根稻草。

对于近年来社会上频频出现的青少年自杀事件,不少人都会直接归因为学习压力、亲子关系或学校不良经历等。但需要注意的是,青少年的自杀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心理—社会问题。

研究数据表明:——我国高校约有0%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3.5%有心理障碍,出现失眠、消瘦等症状;——国内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6-3%;——每年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个人死于自杀,8个自杀未遂……

并且,让人痛心的校园危机事件,对周围同学还会产生负面的连锁效应。有心理学家做过实验,班级发生同学自杀事件后:80%的学生感到情绪沮丧,近一半学生称难以集中精力,三分之一的学生失眠;班级整体情绪稳定性下降,焦虑、恐怖情绪突出;和自杀者关系密切的,甚至容易陷入创伤性回忆和痛苦梦境。

面对严峻的现实,今年两会召开之前,就有政协委员针对此问题提案建议,应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事业编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确保人以上的中小学,配齐1至名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人大代表也认为,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发展不平衡、学校家长老师认识不到位、师资队伍薄弱以及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

代表建议,各级教育组织机构及相关部门应各尽其职,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积极开辟未成年人心理沟通的多种渠道。例如,组建心理咨询服务志愿者队伍,由心理专家和心理服务志愿者为未成年人提供免费的专业心理咨询服务。

然而,建议虽好,学校在执行过程中却面临重重阻碍,心理问题潜伏深、周期长,难以觉察;现有资源和机制效果有限,难以及时获得学生进入心理危机状态的信息,也无法对处于心理危机学生作出主动快速的反应……

为了帮助学校有效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改善和干预,特推出“春苗计划——校园危机干预与心理关怀”课程,让更多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