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别档案如何实现归档?机构改革后,机关单位应如何划分归档范围?档案数字化质量如何保障?为提升档案工作效率,全面推进北京经开区档案工作创新发展,经开区探索建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1+4+N”的档案管理制度规范体系。
“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档案工作是一项基础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档案、项目档案、抗疫档案等都不容忽视。”经开区档案数据中心负责人说。经开区各行业企业众多,如何推动区域档案工作走向规范管理、合理发展,成为档案工作需要破解的主要难题。
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正式实施,为档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与此同时,为全力做好经开区档案工作,为各项事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经开区管委会制定发布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四五”时期档案工作发展规划》,明确将打造具有“亦庄特色”的北京经开区档案治理体系。于是,建立一套完整地覆盖经开区全范围、全领域、各单位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被提上了日程。9月,档案数据中心正式启动编制工作,在多次学习研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等共34部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之后,结合经开区实际情况,明确工作目标与方向,制定兼具指导性、可操作性的“1+4+N”档案管理制度体系。“1+4”即一项经开区全区域的总纲文件,四项面向机关单位、企业、社区和重点项目的档案工作细则,N项档案指导实际操作的档案管理办法。
“制度重在可执行、可操作、可落地。”档案数据中心负责人介绍经开区制度体系时反复强调这句话。制度的制定是一项科学规范的工作,自年底至年下半年,档案数据中心多次组织召开企业座谈会,询问企业需求,征求意见;与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学者多次交流、反复研究,于年底完成“1+4”制度的制定与发布,理顺了经开区档案管理体系,建立了全领域、全过程、全员参加的工作机制。
“档案的收集、保管、开发、利用,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发展,电子文件的产生,数字档案的规范管理成为档案工作需要攻克的难题,相信企业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档案数据中心负责人介绍道。为进一步加强档案全生命周期管理,立足经开区档案管理规范,年7月,启动制订《经开区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规范》等十项用于指导实际操作的档案管理规范、业务规范和数据规范,并于年5月中旬编制完成,正式建成具有经开区特色的“1+4+N”档案制度标准体系。
据了解,“1+4+N”档案制度标准体系以“十四五”时期经开区档案工作发展规划为引领,遵循档案学基本原理,反映档案工作趋势,以经开区档案工作整体发展为立足点,注重系统设计,强调制度内容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基于经开区档案“局、馆、室”三位一体的体制优势,坚持问题导向,对档案管理的机构和职责、各单位移交档案相关工作要求及档案管理过程规范要求等有关内容进行了明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实操性。
值得一提的是,该体系结合档案数据中心档案+数据的职能特点,创新性地将档案归档管理查阅和数据收集分析利用集中融入到制度规范中,明确传统档案和现代数据归集流程、数据规范、利用方式,为实现档案和数据的全方位管理提供保障。
档案数据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经开区档案管理制度标准的建成实施对档案工作规范管理提供了行动指南。在“6·9”国际档案日到来之际,档案数据中心正式将“1+4+N”档案制度标准体系有关文件汇编成册,面向区内各建档单位主体印发,同时加大对管理规范细则文件的宣贯力度,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集中培训与指导,促进制度体系落实,推动经开区新时代下档案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编辑:徐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