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研修的新样态与新策略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优质均衡是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目标,教师队伍建设的优质均衡发展是教育质量均衡的基本保障。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及实地调研发现,与东部发达省市相比,我国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尤显薄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衡化必须保证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均衡发展。

民族地区教师协作式研修的理念建构

为了保证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本研究提出协作式教师研修模式,旨在通过借助我国教育高地的优质师资培训资源,带动民族地区教师高质量专业发展。

协作者的教师学习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即协作者的研究地位、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教师作为协作者的研究地位主要体现为:教师在由大学学者、学科专家、一线学校的学科带头人、科研员、教研员等组成的专家团队的指导与支持下进行学习、教学和研究。协作式研修直面民族地区学校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教师们在专家团队的引领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问题;研究主动权掌握在教师自己的手里,专家团队的介入主要帮助教师科学地诊断问题、设计出改进的行动方案与策略,让教师作为研究者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教师作为协作者的研修过程,一方面,体现为教师在专家团队的引领下开发出调研工具和课堂观察量表进行课堂观察,在科学思想与方法的指导下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按照专家提出的标准和模板提交自己的教学案例和教育教学反思;另一方面,体现为教师在参与学习研究的过程中让自身的能力得到了发展。教师作为协作者的研究结果,主要体现为教师在专家指导下,撰写教师学习研究成果,成果用于改进教师的教学实践。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协作式研修的背景是从事教师教育研究的专家们提出了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念,教育行政部门响应这一理念,并从财政、制度、机制、保障等多个方面鼓励大学学者、学科专家进入中小学校,带领一线教师做各类教育研究项目,旨在解决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研究的特征是教师以协作者的身份参与研究项目或课题;研究目的是破解教师教学实践难题,实现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研究结果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形成学习研究氛围。从中可以看出,协作者的教师学习研究开始聚焦教师面临的现实困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796.html